原创 韩信之死:其野心到底在于哪里?
迪丽瓦拉
2025-07-20 15:02:56
0

说到汉朝,如果说刘邦是汉朝建国的始祖皇帝,他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达成的,那么毋庸置疑,韩信绝对是这些巨人中的其中之一。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大功臣,同时也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称为是汉初三杰之一。

但是提到韩信最终的结局,大家都难免唏嘘,这样一个对汉朝建国有着巨大贡献的英雄最后也没能得以善终,死在了吕后手下,然而韩信与张良、萧何同为汉朝的开国功臣,最后为什么结局如此不同?

诚然,许多人承认韩信在汉朝建国中的大功劳,但也认为正是因为韩信风头太过,功高盖主,最后才落得这样的下场,实际上深究当时韩信的结局,不光是因为其功高盖主鸟尽弓藏,也是成为了当时时代改革的牺牲品。

一、韩信的"功"高盖主: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关于韩信的成就,我们可以从汉朝建立前和之后的一段历史中看出,无论是其名声还是地位也都能彰显。

甚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讲述汉朝的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还特意提到了韩信在这其中所做出的贡献,"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除此之外,从汉高祖刘邦的言行中我们也可以窥出一二,刘邦任人唯贤,知人善用是在历史中出名的,这些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记载。

大致是说汉高祖刘邦在城都内摆酒宴请百官的时候,曾经让百官们直言刘邦能够得天下的原因所在,实际上这些大臣们虽然心中也有自己认为的使得汉朝建立的真正的"英雄",但是作为大臣也没有胆量敢说出来。

却没有想到刘邦随后自己讲出了这些英雄,而后世刘邦之所以能够有会"用材"的名声,大致也是因于此。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的原话中提到的张良、萧何以及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们在刘邦整个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在这三个人之中,萧何自污名声,甚至在协助消灭韩信以及异姓王中都有他的作用,张良修道求仙,不求名利声望,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最终都得以善终。

反而是韩信,作为开国功勋的大将军,最后年纪轻轻就以极为屈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韩信之死:其野心究竟在于哪里?

诚然,韩信肯定是有野心的,最终韩信似乎也是因为其野心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定性,因此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生命,但是我们现在想想,韩信难道真的想做皇帝吗?

1.功高盖主,鸟尽弓藏:手握大部分兵权,位居大将军

要说到功高盖主,不止韩信,实际上汉初三杰能够并称,在某种程度上张良和萧何也是功劳不小的,但最终只有韩信成为了功高盖主,鸟尽弓藏的牺牲者。

从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也能窥出一二,自古以来手握重权的武将似乎总要比文官更能威胁到皇权的安稳,而韩信正是一个率性又手握大部分兵权的大将军。

他的手中不止有兵权,在社会和百姓心中也有威望和名声,试问这样一个人如何能够不成为帝王的眼中钉手中刺呢?

从韩信的直接上司刘邦的为人来看,虽然他的确将建国得天下的功劳全数归给了他任用的这些人才们,直接指出了他们才是这个王朝建立背后的真正英雄,但实际上刘邦只是一个统治者罢了。

他对于官员的统治和管理带有明显的政治流氓色彩,在霸权争夺的时候,因为手中无人可用,所以他能够虚心接受和采纳那些他原本并不能容忍的事情和人。

比如说韩信,能够运用所有的机会和谋略让韩信为其所用,发挥优势,打下江山。

但是在政局稳定下来之后,韩信作为打下江山中出力最多的大将军,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用处,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皇权的稳定,之后的事情发展大家似乎都耳熟能详了。

无非就是皇帝看你不顺眼,给你挖各种陷阱,找各种理由,不仅要从职位上把你拉下来,名声也要玷污,反正你就是不能善终。

2.时代变革的牺牲品:封建社会皇权家天下的本质

虽然许多人都认为韩信最终落得这样的结局是因为其野心太大,皇帝已经容不下他,自然也可能是因为汉朝建立之后的汉高祖刘邦太过多疑,总之,除了上述的一些因素之外,韩信生活的大背景注定了他的结局不会善终。

刘邦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高超的用人之才,能够使得大批人才为自己所用,最后才能赢得天下的,建国之后刘邦对这些功臣都做了"异姓王"处理。

虽然赢得了人心,但已经年迈的刘邦也不得不为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刘氏江山考量,这些异姓王在他百年之后都会成为他江山继承人的威胁,其中尤其是手握重兵的韩信。

所以为了刘家的江山能够坐稳,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异姓王的势力,韩信就这样成为了第一个牺牲者。

所以也有许多历史学家们提出了韩信之死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

毋庸置疑,韩信是一个相当出色和有天赋的军事学家,不仅能够帮助刘邦在楚汉之争的时候获得胜利,也使得刘邦成为了最后的胜者。

但是作为臣子,韩信似乎有着武将一贯的风格和特点,率性而为,对于政治不敏感,不谨慎,他作为臣子不会揣摩帝王心,最终就算他真的没有谋反之心,也会在一次一次的帝王设下的陷阱中跌倒。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可以与韩信并肩作战的上司了,而是一个帝王,国家的领导者,而韩信却丝毫没有改变,不避讳露出自己的锋芒,这一点张良和萧何就要比韩信做得好。

他们知道高祖多疑,所以刻意收敛自己的锋芒,自请退位以保全性命。一方面是韩信作为手握重兵的将军却没有一点防范之心,清朝学者在《史记札记》中说,"贵贱生死,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

这是该作者评价韩信的话,他认为韩信作为一国统领军队的大将军,知道一个为人臣子应该遵循的规范,不可能谋反。

因而说韩信虽然并没有起谋反之心,最终却还是因为谋反获罪致死了,这或许可能也是韩信功高震主,使得统治者不得不起疑心防范他,最后因为不能一直让对皇权有潜在威胁的韩信势力一直膨胀,自然尽快除去才是最正确的。

所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封建社会的本质,所有人都是也必须是为了皇权服务的,权力必须牢牢的掌控在统治者手中,君臣之道首先也建立在君主的利益既得的基础上的。

三、皇帝的疑心过重:高处不胜寒

自古以来,皇帝似乎到了老年时期都会变得十分多疑,刘邦也不例外,更何况刘邦打下江山称帝时已经年逾五十,因而他面对着三个对于建国贡献很大又十分有名望的功臣们,感到压力十分大,所以老年的刘邦变得更加喜欢猜忌、多疑。

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刘邦曾经问韩信自己带兵多少,韩信想都没有想就答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而在问道韩信他能带兵多少的时候,他却说多多益善,这时候刘邦心里自然不乐意了,"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另一个体现就是楚汉之争的时候,刘邦焦急的等待韩信的救援的时候,韩信却当场要求刘邦封王,任何一个帝王这个时候都会觉得这个臣子留不得,因为他并不是真心想要追随自己,而只是为了封王的利益罢了。

但是深究历史,我们也能够从韩信开始被贬黜到最后获罪看出一点蛛丝马迹,那就是韩信谋反的证据本来就不充分,而帝王的疑心一旦起了,就已经很难消除了

四、结论

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说韩信之死的确是令人叹息的,虽然韩信是因为谋反之罪被处死的,但历史的声音大都认为他是时代的英雄,而韩信之死的背后,实际上是多方势力的推动。

首先是看不惯他既有权力又有声望的皇权统治者,其次是各种与他存在利益关系的大臣们,最后韩信本人锋芒太过于外露,对统治者的政治疑心不够敏感,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韩信最终难以善终。

参考文献:

西汉、东汉:韩信的悲惨结局

《鸿门宴》最后结局韩信死是真事,萧何、张良也被刘邦杀了?

为什么刘邦在登基以后要杀了韩信 萧何 张良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西... 众所周知,西方列强几百年前非常喜欢欺负那些弱小的国家,并在这些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殖民统治。 不过让人疑...
原创 大... 引言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出塞》 这个世界有着很多...
宁王:连朱厚照这种人都可以当皇... 宁王有一个皇帝梦。 一 宁王朱宸濠是朱元璋十七子朱权的玄孙,第四代宁王。 靖难之役时,朱棣起兵造反,...
原创 近... 接前 二,两个“百年”与两甲子划分 1,时间划分 1792年英国马嘎尼访华,到甲午战争(1894年)...
他夺了侄孙的王位,却能励精图治 他夺了侄孙的王位,却能励精图治 周孝王,姬姓,名辟方,周穆王之子,周恭王之弟,周懿王之叔父,西周第...
原创 琅... 言氏是言阙的同胞妹妹,是梁帝的皇后,但是,她的一生其实挺憋屈的,既没有得到梁帝的爱,也没有真正活出自...
原创 从... 1910年5月,英王爱德华七世葬礼,欧洲九国的君主聚集到伦敦参加葬礼,之后合影留念。 在这张照片里...
原创 雍... 雍正皇帝是清朝最具争议的皇帝,他做了四十五年的皇子最终在九子夺嫡中获胜成为清朝皇帝。而九子夺嫡的故事...
中国最深情的10首唐诗,再忙也... 唐诗有多美? 从音律到文字,从寓意到内涵,可豪放,可含蓄,读之朗朗上口,意韵无穷。 无论是春花秋月、...
原创 “...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虽然打出的旗号是为"清君侧",但实际上是为了夺取建文帝的皇位...
原创 “... 本文为钱君「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系列篇章之序篇:何为“北洋军阀”?每周在微信公众号【钱君史话】定期...
原创 李... 李渊,一位出身贵族的英雄,在七岁时便经历了丧父之痛。然而,他并没有被生活的挫折击败,反而凭借自己的努...
原创 诸...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乱世出英雄”,汉末三国时期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这一段时期也诞生出了许许多多...
原创 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天下大势...
原创 专... 我们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也经历了多次朝代的变迁,一直发展到我们现在的社会,在此期间,...
原创 细... 隋唐十八条好汉各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西府赵王李元霸 李元霸最显著的特点有三...
原创 三... 三峰山之战,拖雷的三万大军如果被围歼,金国有没有机会翻盘?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
原创 溥... 宣统帝溥仪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他继位之时只有三岁,继位两年以后就在轰轰烈烈的辛亥...
法国吉美博物馆举办中国明代金器... 人民网巴黎9月18日电 (记者于超凡)当地时间9月18日,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和西安曲江艺术博...
原创 这... 网上盛传这张合影有杨开慧,说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唯一的合影,大家的愿望是感人的,可惜,它不是事实。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