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汉中之战后刘备实力达到顶峰,不再
“髀肉之叹”,而是兴高采烈的进封汉中王,可令人担忧的是,
新生的蜀汉势力根基不稳,曹魏大本营就在北方,孙吴基业就在江东,作为外来户,蜀汉派系斗争异常激烈。
转移内部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对外战争,夷陵之战的打响,其实也有转化内部矛盾的考量。
那么蜀汉的派系都有哪些呢?
创业派:
这伙人是刘备创业的老班底,绝对的嫡系,早些年跟着刘备东奔西跑的没少吃苦头。
首要代表肯定就是
关羽、张飞
了
,蜀汉势力的初创人员,打下来的地盘荆州交给了关羽,蜀地门口阆中一直都是张飞驻守。
其次就是
糜氏兄弟的
糜竺、糜芳
这两人,刘备前期的创业资金就是
糜氏资助的。刘备入主益州的时候,
糜竺拜
安汉将军,地位还在军师诸葛亮之上,是群臣之首。
糜芳则是江北门户南郡太守。
最后就是刘备的亲卫
赵云、陈到
,以及秘书团的
简雍、孙乾
。还有一个扶不起的憨货
刘琰
。
武将上赵云地位肯定不如关羽、张飞,陈到又不如赵云,而文臣方面简雍、孙乾低于
糜竺。这就是刘备创业派系的骨干。
荆州派:
刘备实际上是得到荆州派的支持,才得以壮大起来的,所以荆州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蜀国派系里唱主调。
以诸葛亮为首,包括著名的“马氏五常”,庞统、魏延、黄忠、
蒋琬,杨仪,费祎等人
。赤壁之战前,荆州派诸葛亮独挑大梁,汉中之战后,荆州派四面开花。
也正是因为刘备对荆州派的重视,经常惹得创业派不高兴,
典型代表就是关羽先后对诸葛亮、老黄忠表示不满。
尤其是关羽听说黄忠跟自己一样同列蜀汉四方将军的时候,以此为耻,
黄忠得以位列四方将军,一方面在定军山斩了曹魏西线总指挥夏侯渊有擎天之功,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刘备有心拉起荆州派。
甚至连魏延都后来居上的任了汉中太守,而老黄牛赵云也仅仅只是一个杂号的翊军将军
。
夷陵之战后,荆州派全面崛起,
但诸葛亮死后,荆州派也没少内斗,典型就是魏延被
杨仪灭族。
东州派:
这一派比较特殊,都是益州官员,在刘备夺蜀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但是又不属于益州本地派,跟刘备一样,也都是些外来户。
以法正为首,包括
李严、孟达、吴懿、费观等人
,这些人除了法正英年早逝外,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左右摇摆。
法正还活着的时候,是先主刘备的第一宠,心头好
,法正说啥刘备就听啥,定军山斩夏侯渊的谋划就是法正的主意,后来刘备还听法正的建议,娶了
吴懿的妹妹,进一步拉拢
东州
派。
不过随着法正的病逝,以及孟达在襄樊之战不救援关羽,事后还投降曹操,东州
派没落了
,就剩李严还苦苦支撑。
后来为了夺权,还给诸葛亮北伐穿小鞋,故意不给前线送粮草,还忽悠后主刘禅让诸葛亮退兵。不过计划漏洞太多,被诸葛亮当面拆穿,
李严被废为庶人。
李严被贬后,东州
派彻底折腾不起浪花了。
益州派:
就是蜀地本土势力,刘备占益州后这些人都是些迷之操作,其他几个派系瞧不上这群兵败的本土人士,但治理蜀地,又不得不依赖这些人。
本来
首号人物应该是大将
黄权
,刘备打益州的时候这哥们就是主战派,刘璋投降后黄权也只有放弃抵抗。
夷陵之战时候,刘备兵分两路,一路自己亲自率领进攻孙吴,另一路的总指挥就是黄权,让他做
镇北将军督江北大营防御曹操。
后来刘备夷陵惨败,黄权带着江北全部军士投降了曹操。
黄权之后,益州派在蜀汉基本没啥实权。
诸葛亮死后,益州派秀存在感,本地官员
李邈
跳出来
诋毁诸葛亮说丞相有谋反之心
,得作为典型批斗,被后主刘禅处死,刘禅只是天然呆萌,又不是真的啥。
益州派后来还有一位
谯周
,蜀汉投降派代表,写了臭名昭著的《仇国论》,先主刘备要是知道这事,估计棺材板都压不住。刘禅正是被谯周忽悠,不战而降。
结语:
蜀汉四大派系的内斗,在各个阶段,各个时期都无形中削弱了蜀汉的实力,最惨的是哪个派系都不是,那就真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了,比如西北过来的马超,冷板凳都坐冒烟了。
没有刘备这样的明君,又或者是诸葛亮这样的能臣压制各派系斗争,蜀汉想凭借一州之地匡扶汉室,还真有点异想天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