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国时期的鲁迅先生,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他的薪资水平啦。但当时的通货是大洋,怎么计算呢?其实,作为硬通货,大洋在整个晚清民国里都是很昂贵的。那鲁迅先生月工资350块大洋,又是怎么个情况?
《鲁迅日记》里记载,十四年(1912-1926)里,鲁迅先生月薪从最初每月60块津贴,涨到每月360块。但北京政府财政一直紧缩,实际最多每月发放200块。即作为公务员的鲁迅,每月工资大约两万两千元人民币以上。
当然,这只是鲁迅先生经营的一面。仅稿费收入,1927年至1931年,在教育部兼职作文员时,前后共领取一万四千七百元大洋,至于日常发表稿费,平均每月五百大洋,1929年的版税损失赔偿就有两万大洋……不过,除了让人眼红的公职收入,另一笔低调的进账却丰厚的多。
脍炙人口的作品和众望所归的知名,鲁迅先生更是一位积极的教育家,出场费极高。历任多所知名大学教授、讲师,甚至只是挂名讲课的学校,为这位大文豪开出的价码都是不一般的优厚,动辄上百。在还仅仅是教育工作里的每月固定收入,补贴、活动收入也是不少的。当然这并非鲁迅一人的特例,其实民国各个时期下的大学教师待遇普遍优渥。
自从1912年起,历届民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教育,而大学教师的待遇也水涨船高。比如,南京政府在1927年《大学教员资格条例》中规定,一流大学教授月工资600元国币,普通助教月工资100元国币。正是优厚的待遇助成就了那时风云激荡的大学时代和独特的民国文化。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民国政府规定的教师待遇标准虽然制定得很高,特别对大学教育的投入非常大,但最基础的却是小学教育。民国时代,特别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都是小学教师。相形之下,中央政府拨款大学,省级的政府拨款中学,偏偏人数最多,最基础的小学却由各地自筹自办。尤其是随着军费和建设费用的陡增,能支援到教育领域、特别是小学教育领域的国家支出就更微薄了。所以当时的小学教师们十分清贫。当时济南地区的小学教师薪水为17元国币,浙江地区小学教师最低工资为5元,1927年浙江全省小学教师平均年薪80元……
为什么“重教”的民国,文盲率曾高达百分之八十,乡村文盲率更高达百分之九十?剪刀差、一刀切的尴尬,一直在侵蚀民族最赖以维系的根本。教育是民族文化存续的根本,必然不能再走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