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在国人的印象中似乎一直保持着“香蕉生产商”、“南海强盗”的标签。当年的黄岩岛事件让我们对于这个岛国有了“靠着美国、日本力抗中国”的印象。
然而,看似狂妄的菲律宾其实也面临着后院起火的危机。在菲律宾的最大岛屿——棉兰老岛之上,分离与独立运动从未停止过。
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人侵占了菲律宾,并将该地纳入天主教的精神统治领域。然而,当时的菲律宾除了茹毛饮血的土著马来人之外,在南部棉兰老岛沿海地区生活着早在几百年前就定居与此的阿拉伯商人和穆斯林,西班牙殖民者称菲律宾南部的穆斯林为摩洛人。
这些人本身的固有信仰难以改变,因而在近三百年的时间内一直被西班牙殖民者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1946年,菲律宾独立,这个已经完成了天主教化的国家并不重视南部穆斯林地区的经济发展。穆斯林聚居区的公共设施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其产品难以自由进入市场,产品价格完全由外商或基督徒中间人控制,教育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基督教化的北方,政府要职自然也都掌握在受过高等教育的菲律宾基督徒手中。
因此,穆斯林失去了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控制权。除此之外,菲律宾政府不断将吕宋等地的天主教徒大量南迁,试图剥夺穆斯林在棉兰老岛的土地。1939到1975年,非穆斯林人数从60%迅速上升到80%。
1968年,菲律宾发动入侵马来西亚沙巴的军事行动,征用300名摩洛人企图残杀马来西亚的穆斯林同胞,这些摩洛人在拒绝后遭遇残忍杀害,由此激发了南方摩洛人的独立浪潮。
1972年10月,密苏阿里和撒拉马共同创立了“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简称“摩解”),从此与政府军进行了多次交火。在国内穆斯林和国际穆斯林社会的支持下,菲律宾南部的穆斯林组织愈战愈勇。1999年,该组织正式提出建立独立伊斯兰国家的要求,并于次年与菲律宾政府发生全面战争。
2003年之后,穆斯林组织“摩伊”和中央政府进入了长期的拉锯战之中,大量武装人员进入棉兰老岛的热带雨林中与政府军展开游击战,而政府也对该组织采取高压态势。这一民族问题至今仍旧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