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厚重且严谨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通过分析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来还原该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而且特别是那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事件,则更具有思考的必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希特勒进攻苏联这件事”,当年希特勒为何执意要进攻苏联呢?如果他不打苏联的话,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在欧洲历史上,希特勒和拿破仑都是曾经差点统一欧洲大陆的人,可惜他们都败在了与苏联(俄国)的战争中,这就很让人深思了,苏联为何屡屡成为“欧洲一统的绊脚石”呢?小编看来,这都是因为苏联的军事地位特殊导致的,首先苏联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再者苏联人从始至终野心勃勃,一直在不断扩张领土,拿破仑也好,希特勒也罢,他们知道,想要统一欧洲,就必须先把苏联稳住,否则前后夹击就会导致全盘皆输。
就拿德国来说,在德国进攻苏联以前,德国在欧洲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欧洲各国无国可以与之匹敌,法国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强国,厉害吧。德国只用了一个月就攻克巴黎,甚至还扶持了一个法国傀儡政府,至于西欧附近的小国,更是战战兢兢,俨然一副欧洲即将被统一的局面,可是随着德国在苏联打了败仗后,局势瞬间逆转深陷战争泥潭的德军,没有充足的辎重部队保重冬天的供给,所以德军损失十分惨重。
其实说到底,希特勒执意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布列斯特条约》,早在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实施闪电战的时候,苏联也从东部入侵波兰,两面受敌的波兰不敌,只能同时向纳粹德军和苏联红军投降,德国和苏联为了庆祝这样胜利,两国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阅兵一周后,苏德签订条约,东部给苏联,西部归于德国,而波兰则从地图上消失。
这时候,英国和法国就看不下去了,要知道这两个国家早就和波兰签订了同盟条约,早在德国和苏联攻打波兰的时候,英国和法国就已经向德国宣战了,这时候就很有意思了,你说苏联也入侵波兰,为啥英国和法国不跟苏联宣战只死磕德国呢?难道是怕伤了和气?当然不可能,究其根本,还得从一战末期说起,一战末期,苏俄政府与同盟国(包括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的一份和约——《布列斯特条约》(1918年3月3日),在这份合约中,苏俄将上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德国等国,以此来换取世界范围上的休养生息,抓紧巩固国内政权,聚集力量,在条约上,苏俄表示,事后还要向德国等支付60亿马克,只求这段时期,德国不干涉苏俄内政。
这个苛刻的和约,不仅使苏俄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但没想到的时候,没多久德国战败了,德国在1918年11月13日同英美法等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一看这机会,立刻跟德国撕毁盟约并在1922年强迫德国签署放弃《布列斯特条约》中向苏俄的“无理要求”,这件事以后德国恼羞成怒,就记恨上了苏俄。
所以在后来德国苏联瓜分波兰的时候,苏联占据的领土,战时期原本就属于沙俄及后来的苏俄,根据《拉帕洛条约》与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战后仍应该属于苏俄。故此,英法无理由向苏联宣战。
同样的操作,苏联后来以这个理由先后收回了乌克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领土,以及芬兰与波兰的部分领土,所以说,《布列斯特条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影响了二战的进程与发展,二战时期德国本来正在进攻英国,可是隔着英吉利海峡,强大的德国陆军只能干瞪眼,而且最让人恼怒的是,因之前《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弱小的海军无法强大的应该海军在海上决战,要想打败英国,只能是靠战斗机的狂轰乱炸,可惜,德国领土小,没有那么多石油。
本来德国的现代化装备都是靠着罗马尼亚油田的供给,偏偏这时候,苏联开始进攻罗马尼亚,这要是成功了,德国现代化装备就都成废铁了,为了大局着想,希特勒不得不停止海狮计划转而实施巴巴罗莎计划。于是乎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然发动了著名的巴巴罗莎计划,向苏联猛攻,二战的焦点也从西线转到了东线,在英美等同盟国的帮助下,扛下了希特勒的致命一击并取得了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全面胜利,然后摧枯拉朽般地直捣德国首都柏林,逼得希特勒和爱娃自尽,致使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有人说,这时候如果希特勒不进攻苏联还会输么?答案是德国肯定不会输得那么快的,可能会将二战的时间稍微后移,但最终也一定是会输的。
至于二战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英国得救了,苏联胜利了,希特勒自杀了,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了,法国自由了,美国发财了,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