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就是败在政治态度暧昧,当时称齐王的时候要么干脆反了,单独对抗刘项都问题不大,要么就老老实实摆出一个人臣的样子,非要造单干的势,又不下反的决心,加上年轻。
在当时三方势力鼎立的局势,刘邦应该不会眼睁睁看着项羽顺顺利利的吞掉齐国,自己本来就少了个韩信,项羽再多个齐国,就是此消彼长;而且项羽上前线跟韩信干,就是刘邦背后搞动作的好时候,就算在韩信真正自立的前提下。
刘邦也会尽可能拉近与韩信的关系,至少不会明面上撕破脸皮,那样无异于多出一个敌人或者给项送筹码,在本来有两大势力的情况下,势力分化的越多对原本的两大势力越没有好处,变数越大,要么打下来整合,要么讲和甚至合并。
问题是武力打下来于自己就会有损耗,并且结束或者在过程中第三方(刘)有很多选择,其中一方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其他两方先打起来,自己有着最大的主动权。
接下来的剧本就是韩国,赵国,燕国,梁国相继被消灭,淮南王英布造反时已经是被温水煮死的青蛙了,连刘邦的发小卢倌做了燕王也明白过来刘邦想要干什么,立刻选择了谋反。其实韩信是没能力反,韩信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
他带兵多多益善,但却需要别人给他兵,造反不是打仗,是要统一思想,而这个统一思想的工作一直是刘邦给他做的。韩信自己应该是知道的,他自己应该不太会去做统一思想这个工作,他也不擅长这个,所以不是说会带兵打仗就能造反。
项羽和刘邦打到后期,没注意到项羽已经处于劣势了吗,国都又又丢了,后勤也被彭越抄了。彭越、英布愿意跟随刘邦,因为刘邦的机会挺大的,但韩信自立,他们又会如何。
到时候是汉、楚、齐三大势力,再加上彭越、英布这样的稍小势力。之前项羽是把刘邦卡死在关中,才放心去打齐国的,他又不是愣头青,怎么可能把后背留给别人。
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各方休战。而刘邦有个最大的劣势,他的年纪太大,休战10年,然后刘邦老死了,就凭刘盈,怎么可能与韩信、项羽争锋。之后就是项羽和韩信的对决,但论打仗,项羽打不过韩信。
汉帝国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刘邦一开始是汉王,是诸侯之一,在与项羽战斗的过程中为了团结多数,将一块块土地分割给了众诸侯,自己占据了最大的部分,而且这其中还有插曲。
按照郦食其的方法是要六国复国(除了汉王占据的秦地全部分封出去)以换取诸侯们的支持,而以张良认为应该团结彭越,英布,再令韩信灭掉其他诸侯国,最后与项羽决战。
之后随着战争发展,赵国复国,与燕国联盟,韩信脱离控制得到了齐国,彭越和英布通过共击项羽换取了刘邦分封土地的承诺。
这里面只有韩信最特殊,其他诸侯都是拉着队伍与刘邦合作,(除了赵国张耳与刘邦结亲),只有韩信原本是刘邦的下属,后来通过平定北方脱离了刘邦集团。别把张良和韩信比,张良举旗和韩信举旗就是两个级别,刘邦一死,韩信就已无人可以制衡,就算韩信真心投靠太子或吕后。
韩信不死,刘邦根本睡不着,威胁这么大,自己一死,韩信手下旧部这么多,韩信就算自己不想当皇帝,他的旧部也想当王。首先韩信能不能成功的反叛刘邦就是一个问题。要知道韩信手下大部分中高层将领都是丰沛系将领,都是刘邦的亲信。
而且韩信的军队士兵多次被刘邦调走,底层的士兵跟着韩信的时间最多也就一两年时间,对于韩信根本建立不了太坚固的个人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