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后,弟弟司马昭对哥哥司马师说:“既然父亲已故,我们去后院杀了柏夫人母子,为母亲报仇!”司马师吓得抱住弟弟大叫:
“你忘了父亲临终的嘱托吗?我们不能如此不孝啊!”
公元251年,司马懿辞世后,蜀汉国内的风云变幻,曹魏亦动荡不安。司马懿的三位儿子,司马昭、司马师、司马伦承袭父业,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然而,在这个兄弟三人的故事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被埋藏在时光之下。
一天,正是刚刚结束了司马懿的丧礼,司马昭与司马师在宫廷内互相倾诉心声。他们坐在一处清幽的庭院,思绪万千。司马昭望向远方的牡丹花,轻叹一声。
“哥哥,父亲的去世,使我想起母亲的处境。
柏夫人与她的儿子,如同钉子钉在母亲心头,却无人能为母亲讨回公道。”司马昭的声音,带着不解与怨念。
司马师默不作声,明了弟弟的言外之意。柏夫人,这名曾轻贱于他们母亲张春华的女人,伴随司马懿多年。
她诚然风华绝代,与司马懿共度众多风雨,这也让司马懿对她宠爱有加。然而,柏夫人与张春华的关系从始至终都紧绷着。
在母亲的眼里,柏夫人是卑劣的
狐狸精
,虽然她并未直接加害张春华,但张春华深知,
司马懿之所以淡忘了他们之间的夫妻情感,正是柏夫人的诱惑。
司马懿年轻时,雄心壮志,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渴望,但也对曹操的政治局势充满忧虑。
他明白,王室的江山岌岌可危。因此,他拒绝了朝廷的官职,更是装病不出府。这个决定,虽然保住了他的生命,但也令他饱受非议。
张春华在丈夫的身边一直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无怨无悔。她早早地看透了丈夫的担忧,知道他在等待时机,因此从不干涉他的抉择。她在宫廷内自己领悟着政治的复杂,暗自默记着各种策略和计谋。
在某个晴朗的日子,司马懿让侍女将他心爱的藏书拿到室外晾晒,显然,他想保护这些珍贵的智慧之书。
但突然,风云骤变,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而下。
司马懿毅然跃起
,穿越着大雨奔向了那堆湿透的书卷。
可想而知,眼见这一幕的侍女吓得目瞪口呆。司马懿,据说已中风,不能自理,但此刻他动作矫健,不似患病之人。
而张春华,正巧也在远处目睹这一幕。她明白,如果有人将这情景传到曹操耳中,她丈夫的性命岌岌可危。
因此,这位坚定勇敢的女人果断下令,将目睹这一幕的侍女置之死地。张春华,原本温柔的妻子,却表现出非凡的果断和决断。
她知道,为了保住丈夫的性命,她必须付出这样的代价。
司马懿因她的果敢行动而感到愧疚,他知道妻子以生命相卫,这是何等的坚决。从那刻起,他不再忽视张春华,而是更加珍视她,理解她对家庭和他的支持。
然而,随着柏夫人的进入,司马懿开始忽视张春华。柏夫人的美貌和年轻气息迅速俘获了司马懿的心,让他疏远了曾经宠爱有加的正妻。张春华已经步入暮年,失去了当年的芳华和容颜,
只能默默地看着丈夫的心在她面前逐渐冷却。
“不要冲动,弟弟。”司马师劝慰道,试图镇压司马昭愤怒的情绪。这位年长的兄弟,一直以来都是司马家的智者,兄弟中最具谋略。他明白,家国大事才刚刚起步,不可因个人恩怨而乱了大局。
“父亲在临终时说了什么,你忘了吗?”司马师的目光坚定,回忆起临终前司马懿的告诫。
司马昭无法否认父亲的遗言,他的眼睛一片深思。父亲临终时,曾郑重交代他们,应当团结在一起,维护司马家的声誉和家国的和平。司马昭深知,要追求公道的同时,不可背离父亲的遗愿。
“哥哥,你说得对。母亲虽然受委屈,但我们要以国家为重。
母亲与柏夫人的恩怨,应该交由历史来裁决。”司马昭终于明白,他们作为家族的代表,应当以大局为重。
从那一天起,司马昭决定,不再追究柏夫人与她的儿子的过错。而司马师也坚定地支持了弟弟的决策。
他们意识到,司马家的命运,比个人的恩怨更为重要。弟弟们再次巩固了兄弟之情,为了家族和国家的和平,
他们将不再被柏夫人与母亲之间的恩怨所左右。
多年后,司马家的事业蒸蒸日上,成为三国历史上的重要一幕。司马昭继承了父亲的智慧,统一了中国,成为晋朝的奠基人之一。
他们兄弟的团结,成就了伟大的历史篇章,将司马懿的智慧和家族的荣耀传承下去。
因此,公元251年,司马懿的丧礼之后,一场本可能发生的悲剧被扭转,因为弟弟司马昭和司马师明白,家族团结与国家和平才是至高无上的责任。柏夫人与母亲之间的恩怨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而三兄弟的兄弟之情和家族的命运才是史书上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