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塞上曲》唐代戴叔伦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蓼莪》
忠与孝
一个忠,一个孝,中国自古以来有忠孝难两全的说法。人生在世只能择一而从,舍弃另一个。到底舍弃哪个,拥抱哪个,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标准答案,双方都有理。两汉时期是以孝立国的,孝顺大于天大于忠大于皇权,这是得到汉人公认和理解的。一个人不孝顺是不能在东汉时期和西汉时期为官的,这是官场规则和统治秩序。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一个人连对生他育他、血脉相连的亲人都不能善待,何谈善待其他与他没什么关系的陌生人。愚忠是每个人所厌恶的,却不厌恶有人愚忠自己。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借曹操之口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说出了罗贯中心里的曹操是个薄情寡义之人。曹操从董卓之乱刚起,便从脱离了洛阳城那个乱世漩涡中心,回到家乡招兵买马、招揽贤才,最后打造出曹魏政权最初的班底。要说汉末乱世,哪家军阀人才最多,非属曹操一方不可。文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戏志才、贾诩等,武有典韦、夏侯惇、曹洪、于禁、徐晃、乐进等,他们对曹操都是十分忠心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对曹操都十分的忠心,他也遭受过许多背叛,还有一次戏耍性质的背叛。
毕谌的功勋和识趣
兖州是曹操第一块地盘,是他起家的根据地。当初曹操任职兖州牧时招揽当地俊才、收拢人心,任命东平人毕谌为别驾。初平三年,百万青州黄巾军涌入兖州,向东平郡进发,当时的兖州刺史刘岱过于轻敌,选择冒险出城交战,导致当地守军覆灭,其本人也是阵亡,东平郡也随之沦陷。时任东平郡功曹的毕谌苟活下来,联络兖州其他地区的大汉官员泰山郡守鲍信等共同到东郡迎接曹操为兖州之主。这边有了曹操投桃报李地册封毕谌为别驾一事。
其实这样说也不太对,因为毕谌协助曹操军大破黄巾军,由此得军士三十余万(即曹操起家的根本青州兵)和普通百姓百万余。毕谌是因才能和功劳得到别驾从事的位置,也不算是曹操一手提拔上来,毕谌也是有实打实的军功在身的。后来,兴平元年,张邈与陈宫等叛变共同迎接吕布为兖州牧,各郡县响应云集,毕谌虽没有叛变或是被控制,但是他的妻子儿女、母亲弟弟都被张邈别有用心的挟持着,想以此作为成功招揽毕谌的重要筹码。
敢耍我曹操?你这辈子完了!
曹操认为此事是可以理解的,便生出遣送毕谌回家乡尽孝,为吕布效力的想法。曹操找到毕谌说要辞退他,不要再为我尽忠了。“卿老母在彼,可去。”你的老母亲在叛贼那,你可以离开我的。毕谌没有就坡下驴,而是痛哭流涕下跪,表示自己绝不会因为这事生出异心,背叛主公的。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这可把曹操感动坏了,为他的忠贞不移落泪流鼻涕。曹操离开后不久,毕谌迅速逃到东平,跟着吕布干了。相当于昨天发誓,今天背誓。
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毕谌叛变后曹操的反应,当我们可以猜想到。曹操:又不是不让你毕谌去投奔吕布,有必要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吗?就算你去投奔吕布我出于道德和仁义也不会杀你,何必刚表完忠心就叛变,而且我还真感动了信了你,你毕谌不是在打我的脸吗?曹操生气肯定是生气的。可在数月后曹军击破吕布大军,毕谌也给生擒了,有点人脉和名气的毕谌得到曹军上下不少人的关心,担忧他的安危。刚刚创业的曹操深知若是杀了毕谌,人心会散,队伍不好带,便捏着鼻子认了。
曹操大度地对麾下谋士武将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作为人能孝顺自己的亲人,不也能向自己的主君效忠吗?这正是我所寻求的臣子啊。这话其他人要是真信了,就是太蠢了。若是在平定北方后出现这样的事情,你看曹操会不会杀人泄愤。曹操不仅说出那话宽慰麾下众人,还不计前嫌地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的国相,不过出头是不可能出头了,曹操不会再重用他了。
这一次的出尔反尔是毕谌一辈子的污点,虽是至孝可也耍了曹操,所以一生最高官至司隶校尉,没人敢用他啊。
参考文献:《三国志》
上一篇:日本人你别太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