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八个字一直是我们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经费支出的大头,除了军事支出,就属教育方面的支出最大了,究其原因,不言而喻,一个国家的兴盛,关键还是在人,要想人成才,就需要通过教育。这个道理,不仅我们现在的人懂的,就算在北洋军阀时期,也有明事理的人会为之奋斗呀!这个人,就是东北的张大帅,张作霖。
东北大学的历史中,最开始的一句话,就是:“1922年春,张作霖命令奉天省张兼财政厅长王永江筹办东北大学。原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理工科,原文学专门学校(原奉天法政学堂)改办为东北大学文法科。”等等,就这样,东北大学在张作霖的支持下,结合了当地诸多教育力量,建成了一所高等院校。然而,这个学校的建立,还不止这么简单的描述。
张作霖在东北掌权的时候,东北正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时期,首先,在东北之外的朝鲜半岛,日本帝国主义正对我们的领土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难,而在南边,蒋介石等国民革命军势力,对张作霖的统治也是颇有不满,大有出手之意,按道理,张作霖的费用支出,首先应该以军事优先,这样才能保住他军阀的地位。可是,张作霖很清楚一个道理,打仗是需要骁勇的士兵,可这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治理国家这样长久的事情,依靠士兵是远远不够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文人,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张作霖对东北的教育建设是极为重视的。
在张作霖统治时期,东北各地区的教育经费,每年都达到了总支出的40%,张作霖最为得力的部下王永江,更是教育事业的先锋军,成立东北大学,正是张作霖要求王永江进行高等教育建设的重大一步。在当时,高等教育人才对于整个中国而言都是极为稀缺的存在,更不用说东北了,东北的教育力量是极其薄弱的,东北三省,只有一所国力高等师范学校可以称得上是高等教育人才输出地,偏偏整个学校是日本人开设的,因此,张作霖必须建设起一所中国人自己的高等院校,东北大学的建立便开始了。
一方的力量过于薄弱,那我们就集合多方的力量,王永江在领命建设东北大学的时候,四处集合师资设备,耗费张作霖不少的钱财,还得撑得住来自于日本的嘲讽。日本领事馆可是说了:“你们要办大学不容易呀,钱花出去了小事,人没有培养出来就亏大发了,还不如到我们建设的大学里来学习,你们的学子想研究什么学科,我们都有完备的师资力量,多好呀!”张作霖听了他们的话,当即就骂出了声来:“妈了个巴子,他们也是反对我们,我们越要办,还得又快又好。虽然老子没读过书,可是我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的坏处,我们不能让全东北的人没有上大学深造的机会,还得依靠他们小日本,不管多少钱,就算我少养五万陆军,这东北大学我也非办不可!”
于是,如今我们教育部首批211、985重点建设高校东北大学应运而生,这所大学没有辜负张作霖的期望,它在民国时期就成为国内学生最多的大学,即便是日本人参过过后,也不得不对这所大学的建设竖起大拇指,自愧不如。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读书人并非一无是处,张大帅的功劳,我们得记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