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国战神”王翦,到底有多厉害?
迪丽瓦拉
2025-07-27 01:34:04
0

公元前224年,王翦即将带着60万秦军出征楚国,秦王嬴政亲自送行。到了城门口,王翦敏锐地发现嬴政一个反常行为。

以往出征送行,秦王都是送到城门口即止,这一次却一反常态,非要送到离城很远的灞上。

一路上嬴政的话不多,但说的每句话都让王翦背后发凉。

经过一番思索,王翦终于明白嬴政一系列反常背后的目的了。此时要是处理不好,自己很可能会有血光之灾。

他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

“大王,请多赐些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给我吧!”

嬴政很好奇:“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

“此次出征前途未卜,所以趁着大王器重我,及时请求大王多些赏赐,也好多留给子孙后代一些家产。”

说完,嬴政笑了,王翦也笑了。

这是一幕非常诡异的对话,期间充满着杀机和智慧!

要知道,那时的王翦已经是秦朝第一大将,要钱有钱,也不缺土地庄园。怎么会在这么庄重的场合,主动跟嬴政讨要封赏。

王翦不是贪财的人,也不是那种不懂分寸的人,否则他也做不到秦国武将第一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了。

嬴政这次送行这么远,有何深意?当他听到王翦的讨赏,不仅没发怒,反而会心一笑。这又是为何?

要想解开这些谜团,我们还得先从王翦的身世说起。

一、

由于史料的缺失,我无从考证王翦具体的出生和死亡时间。

从有限的史料,再结合王翦的儿子、孙子,还有秦始皇的相关记载,我大概猜测下王翦的年龄,应该比秦始皇大一轮以上。

按照现代辈分算,嬴政得称王翦为“王叔叔”或是“王爷爷”吧。有趣的是,王翦还拥有周朝“皇室血统”。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是太子晋的第十八世孙。

这里有人就会问了,周天子不都是姓“姬”吗?像“姬昌”、“姬贵”、“姬丹”等,王翦姓“王”,怎么可能是周天子的后代。

现实就是这么有趣!

王翦的祖上“姬晋”是周灵王的太子,从小就具备成为好君王的潜力。15岁行冠礼后,便以太子身份辅政。可惜命不好,太子没当几年就因病早逝,最终无缘继位。

姬晋死后,他的儿子宗敬不知啥原因,把自己的姓氏改为王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举动直接影响到,王翦的人生轨迹。

原本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却变成了一个得靠“不断玩命”才能成功的人。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定要在心里大骂上天不公。

弱者总在埋怨命运不公,强者却在“逆天改命”。

王翦就是这样的强者!

他自小就酷爱武学、饱读兵书,少年时就能把兵书倒背如流。跟长平之战坑了数十万赵军的“书呆子”赵括不同,王翦是一个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

王翦很早就从军了,从一个小小的兵士做起,一步一步升到秦国的将领。他一生中经历过大大小小数百个战役,其中有场战役不得不说下。

因为这场战役是王翦的成名战,也是这场战役让王翦真正坐上,秦国武将的“第一把交椅”。

公元前236年,王翦接了一个烂摊子,代替一位“带兵不力”的秦军将领,继续进攻赵国阏与。

阏与是个山城易守难攻,是赵国的军事重镇,秦军在此已经吃了很多亏了。刚刚上任的王翦做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也就是这件事逆转了整个战场局面。

他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

看来王翦必定深刻理解了,“兵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

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又顺走了赵国的九座城邑。这一战,让王翦有了跻身“战国四大名将”的资本。

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狠起来不如白起,判断力也没有李牧准,比起廉颇又不够稳。

可他有一样是这三人没有的,那就是王翦太会揣摩人心了,这也是王翦最恐怖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李牧是深有体会的。

二、

李牧是谁?

他是赵国名将,是继廉颇、庞煖之后,赵国军方的头号“大佬”,是赵国北境边军的“总司令”,跟王翦一样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

他的前半生基本上都在赵国北境度过,曾一举歼灭10万匈奴大军,让匈奴人数十年不敢南下牧马。

在边军心目中,李牧的威望甚高,边军士卒只知有李牧,不知有赵王。整个边军除了李牧外,他人想要插手指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李牧很可能不懂“功高盖主”的道理,这才导致接下来“李牧之死”的发生。

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了大旱灾,饿殍偏野、民变四起。嬴政觉得这是灭赵的好时机,于是派王翦领兵进攻赵国。

得知消息的赵王吓得半死,赶紧下召让李牧放弃北境,带着边军驰援邯郸。

接到命令的李牧,想学孙膑来招“围魏救赵”,从北路攻击秦军,这样李牧即可以不用离开北境,又可以救邯郸。

不得不说,当初赵王要是采纳李牧的建议,秦军这一趟可能要白跑了。可惜,赵王不肯拿邯郸城陪李牧一赌,强制命令李牧回师救援。

这才有了,战国两大名将对决的好戏。

这场大戏开局是非常无聊的,不仅缺乏武斗场面,连文斗的场面也很少,并且持续时间长达一年之久。

李牧深知赵军跟秦军的差距,所以他采取了占据有利地形,坚守不出的策略。多次将秦军阻击在城外,王翦带领军队和李牧僵持了一年,没有任何进展。

如此耗下去对秦军非常不利,要是换做别人早就打包回家了。但是,这次的主将是王翦,这位善于揣摩人心的大将。

王翦知道,此时的赵国是分成两派的,一派是以赵王为首的利益集团,一派就是以李牧为首的边军集团,两派各自有自己的“小九九”。

赵王想着李牧的边军为自己卖命,守护着都城邯郸。李牧的边军却想着待在边境不走,毕竟此时北境不仅遭受到旱灾,还受到匈奴不断的骚扰。

而这些将士的家人都在北境,自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人,只是迫于王命才驰援邯郸。

其实,赵王需要的不是李牧,而是李牧的边军。由于李牧是军中大佬,没有正当理由是不能拿他怎么样的。

王翦就看透了这一点,他把赵王迁的心思看透了,也把赵国的局势看透了。此时,他只需要略施小计,就能把这矛盾给激发。

而负责实施这反间计的“最好人选”,当属“秦国第一忠臣”赵国丞相郭开。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为郭开稍微开脱下,很多文章都把李牧之死的责任,全部归咎于郭开身上。这其实是高看了郭开了,要知道没有赵王和宗室的配合,单靠一个郭开是搞不定这件事的。

毕竟,李牧在北境数十载,已经形成了一个让赵王和宗室,感到严重威胁的利益集团。

特别是,当赵王迁下诏给李牧,让他收缩边军防守邯郸时,李牧竟然还想拿邯郸和赵王的命一赌,这让赵王怎么接受得了。

当王翦捏造李牧造反的证据,通过郭开之手送给赵王时,赵王压根就不辨真假就把李牧给杀了,这样威胁自己的边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当然,让赵王没想到的是,李牧一死,赵国也差不多就到头了。

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一个人如果选择错了一个平台,跟错了领导,就是再拼命努力,能力再强,结局也不会太好的。同样的,选择一个好的平台,跟对了领导,结局都不会太差。

李牧和王翦的选择,就是两个活生生的例子。

如果说攻赵之战是王翦对人性精准的把控,那么灭楚之战则可以算是王翦的“巅峰之作”。

三、

当李信20万秦军团灭的消息,传到秦王嬴政耳朵里,他才明白“姜还是老的辣”。

顾不上后悔的嬴政,亲自跑去王翦家乡请他出山,这才有了开头“王翦带领60万大军出征”一幕。

当楚王得知王翦带着60万大军来了,跟赵王一样也被吓得半死,赶紧命项燕举全国之兵拒秦。

这里不得不说下,一个王国到了末期,君主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软骨头”。赵国如此,楚国也是如此。

当王翦的大军抵达楚国境内,他立马召开一次高级将领会议。

会上将领们的情绪并不高,毕竟李信战败带给秦军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王翦应该也看到了,他下的第一道军令是:“各自寻找有利地形安营扎寨,采取守势,无将令不得出击。”

听到这条军令后,将领们原本颓废的士气,就更加的颓废了。他们觉得主帅王翦也怕了,但是第二条军令就让这些人摸不着头脑了。

王翦的第二条军令是:“让士兵每天都睡眠充足,天天吃饱喝足,还要有娱乐活动,并且将领们必须跟士兵一起。”

这简直不是来打仗的,怎么看都是来旅游的,而且这一游就是一整年。不仅把楚国给整蒙了,也把秦国某些人给吃怕了。

还好秦国拥有强大的国力,不怕这些将士这样吃,更主要是秦王嬴政力排众议,相信并愿意让王翦这样“吃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打的就是士气和后勤。

王翦是深刻理解这个道理的,他知道楚军刚获得胜利,士气非常高。而秦军则大败,士气低落。此时发起进攻,不仅讨不到好处,还可能重蹈李信覆辙。

于是,他跟楚军玩起了消耗战来。由于楚军兵力稀少,生产力低下,如果一直这样耗下去,不仅士气会被耗没了,后勤补给也会跟不上的。

而秦军就不怕耗,背靠强大的国力,后勤保障充足,耗下去可以把颓废士气给耗没了,还能在耗的过程中寻找有利战机。

就这样,一年时间就过去了!

有天,王翦派人询问士兵在玩什么游戏?身边的人回报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

于是,王翦笑了笑说:“是时候了!”

这一年多时间,楚军的心理防线几近崩溃。大多数人都觉得,与其这样耗下去,还不如来个痛快,可是秦军就是不给你机会。

于是楚军的士气越来越低弱,防御也越来越放松。

就在此时,让楚军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之前闭门不出的秦军,突然对他们发起了猛攻,早处于崩溃边缘的楚军,哪经受得住一直“养精蓄锐”秦军的猛攻。

很快楚军就败下阵来,四处逃窜。王翦顺利占领了楚国城邑,俘虏了楚王负刍。

带领着残兵败将的项燕,在淮上招募了两万五千名青壮年,组成了一支新军,并且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准备渡过长江,据守江南跟秦军抗争到底。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军渡江南下。在蕲地杀死项燕,用乱箭射死了昌平君,楚国彻底灭亡了。

王翦灭楚之后,胜利回国,因作战有功,被封为武城侯。

这里就得回到开头说的那个谜团,嬴政之所以会有一反常态的行为,那是因为对王翦还是不放心。毕竟这可是倾尽全国兵力,都托付到了王翦手上。

王翦要是怀有二心,掉过头来反叛嬴政,嬴政可是一点办法都没了。与其说是嬴政为王翦送行,倒不如说是在最后考察王翦,是否对自己忠心。

很多文章都这样描述,王翦在打仗途中多次给嬴政发了讨要封赏的军报。个人觉得,这个有点太戏剧化了。

要明白,王翦和嬴政都是聪明人,聪明人之间打交道,都是点到为止。完全不需要说破,也不会那么啰嗦,更不可能像菜市场买菜那般,一来二去地讨价还价。

所以,出征前王翦向嬴政讨要封赏还是可信的,这其实就是在安嬴政的心,告诉嬴政我王翦是忠于大秦的人。

而嬴政也是聪明人,自然领会到王翦的用意,只是没点破罢了。这才有了开头的那场,两个人相互一笑的场景。

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信任之果的土壤。

王翦灭楚之战能够成功,跟嬴政的理解和信任,是分不开的。

同样,王翦也理解嬴政。当六国即将被灭,他选择急流勇退,就是对嬴政的“最大理解和信任”。

四、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一件事情,既然已经完美地做完了,就应该收敛起锋芒来,深藏功与名,退居到幕后去。否则,难免会招来不测之灾。

看来,王翦很懂得这个道理。

回到秦国以后,秦始皇果然对王翦大加封赏。而王翦呢,选择告老还乡,回到老家安心享受自己的富贵,对朝廷上的事,除了歌功颂德,从来不指手画脚。

王贲在父亲的影响下,也从不眷恋功名,为人十分低调。公元前219年,王贲跟随始皇出巡琅琊,而后也彻底隐退,消失无踪。

千年之后的韩世忠,应该是得到王翦的真传,他也这么干过,最后得了善终,他跟宋高宗要了套西湖边最好的大房子,外加够花一辈子的钱,然后就不再过问世事了。

人生到头来的追求,应该是更多的快乐,而不是更多的占有。

凡事都争、处处不让,争丢了情义,争来了恩怨。懂得“知进退”,让人三分有何难,留有余地天地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成... 在世界历史上,成吉思汗一位令人敬仰的大英雄,他一生南征北战创下了辉煌的战绩。对于成吉思汗来说,不断的...
原创 杨... 公元755年末,面善心黑的死胖子安禄山发动叛乱,一路杀向长安。安禄山破长安门户潼关后,唐玄宗急了,被...
原创 俄... 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俄罗斯如同一头雄狮,其战略视野长久以来似乎总是聚焦于西方,而非其辽阔的东方疆域。...
原创 2... 在封建王朝时期,对臣子们来说去世后能够配享太庙,那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最大的恩宠。也因此历朝历代的...
原创 四... 四川,这片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土地,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备受瞩目...
如果文物会说话|最炫民族风!看... 1995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 发现的这件色彩绚丽的织锦护臂 这是迄今为止新疆 发现的最早的“中国”...
原创 当... 综述 在惨无人道的黑奴贸易的影响下,美洲大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之地,变为了如今最...
菏泽鲁西新区:扎实推进文物普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菏泽鲁西新区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确保文物得...
原创 北... 在我国的历史当中,有无数个朝代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而伴随着时代的诞生与灭亡,战争永远是无法避免的一...
原创 玄... “最是无情帝王家”是对皇宫中亲情感叹,为了自己的权利,哪个人手上不占点至亲的血,康熙帝时期有九子夺嫡...
原创 考... 北大、清华加起来,一年在全国录取大概7000人。考上北大、清华的这些人放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大概算什...
原创 苏... 苏联二战前,是一个科技、工、农业及军事工业的发达国家,很多先进的军事装备都能自己生产制造。二战后由于...
原创 他... 1955年,新中国成立已经好几年了。为了让军队更加正规,也为了表彰那些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们,国...
原创 杯...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通过和平政变的方式取代后周登基称帝,建立大宋王朝,史称北宋。 ...
原创 大... 清西陵中埋着四位皇帝,其中雍正皇帝的泰陵最为神秘。因为雍正皇帝的死因一直是个谜团,1980年曾有考古...
原创 耿... 他本应是官宦子弟,曾祖父入朝为官父亲险些成为武将,因社会变动家道中落,沦落为贫农家庭。他又是指挥过千...
原创 赵... 赵云是与关张马黄齐名的“五虎将”,但是有些人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认为他不配入“五虎将”。还有人说,赵...
原创 曾... 中国古代虽然辉煌,但是也一直伴随着危险;自从华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似乎就一直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着...
原创 清... 清朝经历了296年的国运,这其中有盛世,有败亡之时。清朝前期的时候注重朝廷发展,可是到了后来就一代皇...
原创 3...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欧阳修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