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前往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的故事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而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草庐里的一番对话更是成就了一篇千古奇文《隆中对》。
可以说,《隆中对》为当时已经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的灯火,同时也为诸葛亮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从古至今,有很多的学者都对《隆中对》中的精辟见解表示十分的推崇,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说白了就是写给刘备的一封求职书,未免会有纸上谈兵的嫌疑。
那么,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真像有些人说得那样不堪?而他在《隆中对》里又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隆中对》!
所谓“隆中对”,实际上就是诸葛亮和刘备二人在隆中进行的一次密谈。据《三国志》记载:
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
意思很清楚,刘备前去请了诸葛亮三次,最后一次终于见了面。并且,刘备还将其他随行人员全都留在了房间外面,屋里只剩下了他和诸葛亮二人。
在此次密谈中,刘备只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对于刘备的这个提问,似乎历来都不太被人注意。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只不过是每个人应酬时所说的一番客套话、开场白而已,就像是写文章一样,必须要有一个开头才好。
实际上,刘备所说的这段话是很有意义的!
“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在刘备看来,如今的汉王朝政权已经非常危险了,奸臣曹操又掌握着朝廷政权,而真正的皇帝却落难了。
这段话其实是刘备必须要说的!
作为刘室家族的宗亲后代,刘备就是所谓的“帝室之胄”,他要以这样一个身份来参与各路诸侯间的角逐。所以,他就必须要表明自己心系王室、忧心天下的政治立场,以确保他提出需要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的要求能够得到理解和同情。
至于接下来的一段话,当然也就更不是空话了!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这段话是刘备在向诸葛亮说明情况、宣誓决心、表达自己的诚意,并且提出了问题。
刘备告诉诸葛亮,他不知道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虽一心想为天下人伸张正义,但自己的才智与谋略太过短浅,因此才会落得今日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结果。但是,我刘备的志向依然没有被浇灭,您认为我该怎么办呢?
对于刘备的自述与提问,诸葛亮也回答了他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首先,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今天下到底是个怎样的形势。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其意思是说,自从董卓作乱以后,各路诸侯也开始分封割据、抢占地盘,如今的大汉王朝显然已经到了一个大家都不管皇帝死活,只顾着自己抢占地盘的时代了。
在诸葛亮看来,如今形势所迫,那你刘备当然也得要去抢占地盘。先抛开你的政治理想、政治抱负和政治目标,也不管你到底是真的想要保卫当今皇上,还是为了实现个人野心,总之就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先有自己的一块根据地。
事实上,诸葛亮和刘备的一问一答,是有着很大文章的!
由于刘备身处那样的身份和立场,所以他必须要从“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说起。可诸葛亮就不同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有很强烈的务实精神,因此在密谈的时候不会去讲什么客套话、开场白,而是直指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隆中的对话里,诸葛亮开篇就给刘备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一直都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刘备要什么没什么,又何谈恢复汉室江山呢?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告诉刘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想当初,曹操的名声没有袁绍大,人马也没有袁绍多,可最后还不是赢了袁绍。现在的你就好比当初的曹操,要想以弱胜强也不是不可能的,就看你会不会“谋”了。
原本,冀、青、幽、并四州是袁绍的,兖、豫、徐三州是曹操的,可现在曹操已经将袁绍灭掉了,他的地盘就更大了,而我们显然是不能去打曹操的主意。
毕竟,曹操的这手着实厉害。在政治上,他打着一面在当时看来还算正义的旗帜:保卫汉献帝,且各方面实力又很强大,我们无法与他正面交锋。
再看东吴这边,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表示,江东地界已经经过孙权父兄三代人的经营,如今政权也非常稳固了,我们只能够与他们合作结盟,同样不可打他的主意。
接下来,诸葛亮告诉刘备,有两个地方可以考虑……
第一个是
荆州
,第二个就是
益州
。在诸葛亮看来,作为兵家的必争之地,这两个地方也都算得上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诸葛亮告诉刘备,如此好的地方就是老天爷准备送给你的,就看你想不想要啊?
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看起来落魄至极的刘备,在听到诸葛亮这番精辟透彻的分析后,内心一定是暗暗自喜的。最起码,他认为自己想要复兴汉室天下的大业终于算是有了希望。
然而,作为当时诸侯中最弱的一个,尽管诸葛亮说得如此诱人,刘备难道就没有自知之明吗?而诸葛亮为他指点的道路又究竟可不可行呢?
刘备心里很清楚,就算老天爷将地盘送给了自己,不要白不要,可要了以后又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表示,刘备如今
“信义著于四海”
,又是所谓的
“帝室之胄”
,完全可以以他的身份、名望和号召力来招揽各路英雄豪杰。一旦拿下了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地方,就有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根据地。接下来,就是一方面搞好内部政治,另一方面搞好外部关系,比方说联合东吴孙权。
如此一来,刘备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一个独立王国了。当然,这些话诸葛亮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又说道,一旦天下有变,您就派一位上将军从荆州北上,取道宛城进攻洛阳,再由将军自己从益州出发,取道秦川进攻西安。到那时,天下百姓还不拿着酒菜夹道欢迎将军吗?如此,将军就算是成功了!
可以说,诸葛亮一番话说得刘备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只可惜,这个目标却并没有实现……
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把话说得很清楚,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一个前提:
天下有变
。也就是说,北方的曹操那边要出乱子、出问题才行……因此,刘备也就心领神会了。
要是
“天下无变”
又该怎么办呢?
按照诸葛亮的意思,如果天下无变,那刘备就只能先在荆州和益州待着。毕竟,这是两个好地方:进可攻、退可守!就算刘备无法称帝,一统天下,至少还能三分天下,成就霸业。
对于这样好的一个规划和设计,刘备自然是很满意的。
但此时此刻,诸葛亮的“隆中对”实际上却还是一张空头支票,为什么呢?
其实,不是诸葛亮没能力,而是他和刘备两个人此刻都还有忌讳……
根据诸葛亮的设计,他们首先要拿下荆州。可是,荆州的刘表和刘备是亲戚关系,任凭诸葛亮再怎么出谋划策,他也不能让刘备去害刘表啊!
但是,诸葛亮也说了: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意思是说,荆州还是可以拿下的。但是,要等到刘表自己守不住而送上门的时候。简单点就是慢慢等,只能巧取、不可豪夺。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实是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指引了一条光明大道。试想一下,一个隐居山野、年仅27岁的读书人,竟能在当时那样的乱世中正确地评估出各路诸侯的政治势力,还能审时度势地制定出一个顺应时代的战略方针,并早早地预见了后来“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实在是很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