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还剩十四分钟”。秘书走到周总理身边轻声提醒道,忙着批公文的总理,接下来就要准备接见外宾。
“哦,你们先准备一下,我先去刮下胡子”。周总理略带吃力地扶着椅子起身回复道。
连续工作一天半未曾合眼,如今一口饭没吃,便要准备出席外事活动,工作人员都已忘记,周总理上次休息是多久之前的事。
出发前,工作人员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只等周总理出发一同前往,然而这时的周总理却不见了踪影。
“有人看见总理了吗?”门卫心急如焚地问道,“我们没有看见总理走出屋子啊!”秘书此时也慌张起来。
周总理与工作人员合影
“刚才总理不是说,要刮下胡子的吗?有一会没见了。”
工作人员忽然提醒,秘书这才缓过神来。
一推开洗手间的门,大家伙顿时都哑口无声。
只见总理脸上沾满了肥皂泡,左手拿着毛巾,右手拿着刮胡刀,就这样靠在镜子边,打起盹儿来。
看来总理疲惫至极,工作人员满是心疼,又不忍心打扰,可时间已快来不及。
众人只是默默注视着,那昔日里气宇轩昂、眉清目秀、神采奕奕的周总理,此时已是两鬓斑白、脸色蜡黄的老人。
“且让总理小憩片刻吧,他太累了”。
秘书轻声的同工作人员说道,众人只是互相点头,泪水早已在眼眶里打转。
忽然,一阵慌张的喘气声,打破了这片刻的沉静,只见周总理一个冷颤膝盖微屈,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在地。
这一激灵给工作人员吓够呛,连总理自己都吓了一跳:“怎么回事,我是睡着了吗?”周总理揉了揉模糊的双眼问道。
“是的总理,您太累了,一切都来得及,赶紧吃口面吧”。
秘书温柔地回复到,只见总理擦了擦脸,大步流星走出浴室。
“不吃了,想办法给我整些提神的咖啡糖”,周总理说罢只挥了挥手,便大步跨上车,直奔人民大会堂。
这便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日常。
自从1972年5月周总理确诊膀胱癌之后,或许知道时间不多了,他之后的日子,便是这样度过的。
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如此,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且自知时日不多,根本没想过静心养病,只想在生前更多地帮助国家处理政务。
出于对周总理心理上的照顾,医护人员并没有直接告知总理实情,只是默默组织医疗小组,为总理治疗。
而令工作人员诧异的是,总理竟然一句话也不说,甚至连问都未曾问过一句,是总理害怕了吗?害怕听见“癌症”两个字吗?
其实周总理早已心知肚明,只是不想过多矫情,最近几年,老战友接二连三病倒,周总理也没少前去医院探望。
多少对老的病情有所了解,再结合下自身反应,再加上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眼神,周总理不问便早已心中有数。
这病落在一般人身上,尚且不说痛哭流涕,至少要精神萎靡一阵,而总理相反,什么话也没有,只是开始加倍工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次的接见外宾,主持召开会议,超负荷工作,俨然成为周总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病了之后,不仅没有时间休息,反而连吃饭的时间都挤出来工作,总理对谁都很慈爱,可唯独在工作上,一天当做两天用。
1972年6月,周总理要主持召开,彻底肃清“反革命势力”的会议,遂乘机前往庐山。
周总理深知此事至关重要,事关保护革命果实,重振国民经济,拯救老一批革命将领,必须亲自出面主持。
与此同时,总理的医疗小组负责人吴阶平,也向党中央汇报了总理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吴阶平多曾次劝阻总理多加休息。
最后都不了了之,无奈之下,只能对着周总理忙碌的背影,道一声:“总理保重身体,多喝热水。”
“多喝热水”,多么平凡的一句话,听起来丝毫没有养分,但是对于那时的周总理来说,似乎连多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同年8月,周总理答应工作人员的请求,去玉泉山工作,顺便休息一周,主治医师吴阶平高兴得像个三岁孩子。
随即拿出周总理的行程表,好计划安排治疗时间,这计划表不看则已,一看,吴阶平的脸色瞬间垮了下来。
“主次召开四场会议,同时安排会见两任国家元首”。
吴阶平难以置信地读着行程表,顿时目瞪口呆。
“这算哪门子的休息?”吴阶平心里想着,想来医疗小组人员也是心疼总理日理万机,但更想要尽可能地维持总理身体机能。
在医生的眼里,病人只有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获得医学上认可的结果,但这个人是总理,责任重大,也最“难搞”。
长时间的连轴运转,尚且不说是人,就算是发动机,也要停下来保养一番,可周总理却比发动机还要累。
终于吴阶平最担心的事发生了。
事发当日正值元旦第五日,一大早便听见警卫员,慌张地叫喊保健医生张佐良。
“尿全是红色的,是血!”警卫慌张地喊道。
此时的周总理虽然沮丧无奈,最终只是挥了挥手,让工作人员不要到处张扬此事,以免影响开展工作。
都到这个时候,总理担心的不是自己身体,而是怕影响自己处理公务,放眼全国,能在医院里一面输血一面奋笔疾书的人。
不多日后,邓小平恢复原职,周总理这才算是有了一些时间。
在邓颖超的陪同下,周总理前往玉泉山仔细做了一套检查,病情大体上算是得到控制。
显然,总理不会就这般无所事事地“维持病情”,没多久后便回到西花厅,立即投入到繁琐的公务当中。
早些时日,因为会见越南总理,双方就为越南提供援助方案,展开激烈讨论,而在场的所有人都不曾知晓一事。
周总理与越南总理范文同等人合影
那时的周总理,已经连续工作超过30个小时,身体严重超负荷运转。
周总理不仅空着肚子,还拖着患癌的身体熬了一整夜。
在越南总理“喋喋不休”之下,周总理为了保持清醒,用热毛巾不停地敷脸提神,硬是撑下这一场长达十小时的谈判。
次日凌晨,旭日冉冉升起,本次谈判在周总理的睿智之下,双方最终以合理的条件收尾,可周总理的身体,再也不能如此般消耗。
对于“工作狂”周总理,毛主席都于心不忍。
6月20日,党中央传达毛主席的指令给邓超颖:“请恩来节劳,不可大意。”
可时局特殊,事关革命政权,党内外一切大小事务皆离不开总理,要说总理“不听话”,倒不如说是责任使然。
总理身边的秘书就曾记录过,周总理夜以继日的工作景象:
“1974年3月6日,下午三点,周总理已经工作12小时”。
“忽然总理身体不适,极度缺氧,实在支撑不住的总理,不得不躺到床上,一边吸氧,一边批阅文件长达9个小时。”
不管医护人员如何请求,周总理始终不肯停下手中的工作,只得无奈地反问道:“你到唤作我为总理,我可是人民的总理。”
“国家现在的状况,大家心知肚明,我现在不管,日后的问题交由谁来处理?”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到。
自周总理住院以来,直至1976年1月8日病逝,一共做过13次手术,平均每一个半月就要动一次手术。
在周总理看来,只要身体还能抗住,就必须坚持主持开展党中央的各项工作,除了私下批阅公文这些之外。
最后两年,周总理一共会见外宾65批次(含港澳人士),约人谈话220人次,召开会议32次,去医院外看人5次……
这些还尚未计算,前往探望病危老革命家,以及陪同外宾谈话等细碎之事。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周总理当真是累坏的。
1975年6月,周总理的体重只剩下30.5公斤,瘦弱得像个营养不良的孩童那般。
即便如此,周总理也未曾停下手中的钢笔。
此时的周总理,俨然对自己的生命值有了“大概估计”范围:最多半年,在此期间,不仅一面同病魔作斗争,还一面致力于搞外交。
1975年6月6日,周总理拖着瘦弱的身躯,会见澳大利亚外长威尔西夫妇,次日又会见了菲律宾总统马斯科夫妇。
同行的还有菲律宾总统的女儿与随从,周总理向来重视邻国友人,在会谈期间,因为身体抱恙没能亲自设宴邀请老友。
周总理表示:“我在病中,一切宴会都交由邓小平副总理负责,还请你们见谅。”
1975年6月9日,周总理与菲律宾总统亲自见证两国建交,下午周总理又前往八宝山,参加贺龙的骨灰安葬仪式。
六年前老战友的离世,周总理就已心痛不已,这次安葬仪式,为周总理本就病重的身体,再度蒙上了一层精神阴霾。
事毕,周总理也并未就此休息,邻国友人尚未启程,还需要总理的亲自作陪,于是又是一场政治“散步”。
6月16日,周总理向毛主席书信告知自身病情,以及年初手术情况,向毛主席报平安,并且送上关切与祝愿。
7月23日,是周总理最后一次来到人民大会堂,回想起无数次接见外宾时的场景,一切恍若隔世那般。
在交代完工作之余,周总理来到“迎客松”画前,那凹陷的眼窝里,依旧可见深邃的眼神。
在画前驻足良久之后,又陷入无限地沉思当中,想必周总理在回忆这一生,与外宾在大会堂高谈阔论的场景。
那时的自己风华正茂、气宇轩昂,眉宇间透露着共产党人的正气,时过境迁,如今却没有多少时日再回首矣。
转眼间,又过去一个月,刚经过二次治疗的周总理身体薄如蝉翼,由工作人员陪着在北海公园散心。
“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可是老舍先生的忌日”。
周总理眺望北海,轻声说道。
众人虽然没有将老舍先生的忌日记在心中,倒是周总理内心的这份柔和与细致,让他们备受感动。
1975年9月7日,周总理不顾自身病情严重恶化,坚持会见罗马尼亚政党代表团,这也是周总理最后一次参与外交事务。
当与伊里耶维尔德茨交谈之时,周总理一面坦诚道:“我的病不是以人的意志能转移的。”
“邓小平会接替我的工作,我已经没有继续工作的能力了,但是邓小平工作十分出色,你们完全可以抱有信心。”
想来周总理是担心自己不在之后,邓小平工作会遇到阻碍,遂亲自出面,为邓小平获得更多海内外支持。
虽然只有短短15分钟的谈话,但俨然已是周总理的极限,力所能及之处,周总理总能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主要思想。
9月20日周总理又要面临第四次大型手术,生死尚未可知,眼看就要被推进手术室,周总理万分焦虑。
“邓小平到了吗?”周总理脆弱又带些焦急地问道,只见小平一个箭步跨过去,来到周总理跟前。
“小平,你工作得很出色,比我做得好多了”,周总理激动地握住小平的手说道。
“我和毛主席会坚决支持邓小平的工作,他们这些想打倒小平的人,党和人民是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的。”
周总理与邓小平会见外宾
周总理对着另一伙人说道:“我忠心于党和人民,我不是投降派”,说罢便被推进手术室。
也许是担心自己下不了手术台,既放不下小平日后的工作,也想向毛主席和党中央证明自身清白。
终于这场长达5个小时的手术,周总理硬是撑了过来,也许是使命昭然,总理心中有太多放不下的人和事。
这一切都支撑着他,再一次从死神的手中夺回生命。
9月28日,周总理在病床上,又忍痛接见了前往新疆慰问的党中央代表团。
一个月后是周总理第五次手术的日子,至此之后,周总理再也没能离开过病床。
此时的周总理,身体多处器官衰竭,言语功能也逐渐退化,前来探望的邓小平以及叶剑英,都需要俯身贴耳才能听清。
即使身体不听使唤,可总理的内心是无比清晰的,弥留之际还在向叶剑英询问关于台湾的相关事宜。
1976年元旦,周总理再一次从昏迷中醒来,听见广播里有人朗读毛主席的诗词《重上井冈山》。
周总理便让工作人员找来《毛主席诗集》,读给自己听。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一段昔日的热血,一场战役的终结,一个全新的开始。
周总理神游在毛主席笔下的峥嵘岁月里,当工作人员读到一句:“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时,周总理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慈祥的笑容。
这是总理的最后一次微笑,是因为毛主席的诗词。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带着对未完事务的不舍,离开了人世,他终于可以长眠于祖国山河,好好歇一歇。
对于后事,周总理生前特意交代夫人邓超颖:不留遗体,不开追悼会,不留骨灰。
可那是党和人民最敬爱的总理,人民不答应,党和国家更不会答应,
商量之余,党中央决定按照周总理生前所愿,不保留骨灰。
但是必须让党中央和百姓,好好地与周总理道别,与那个同往常一样,身着蓝色中山装的周总理道别。
周总理走了,骨灰洒在他这一生最热爱的江河土地,正如“我生来无一物,走后就归还于大地”。
时过境迁,西花厅里的海棠花谢了又开,仿佛数十年如一日地等待着,那个魂牵梦绕的主人“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