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宫廷绘画也有重大突破,唐明皇广招艺术人才奉于宫廷,授予官职,同时也集中了一些画工,形成强大的宫廷绘画力量。而两宋时期的翰林图画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据可依的宫廷绘画机构,在绘画史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影响。唐宋的宫廷画师独具代表性,让我们以唐宋两个朝代为例,了解古代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下,作为伎术人员的宫廷画师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随着皇家对绘画的需求,专门建立了宫廷绘画机构
1、唐代宫廷绘画机构——“集贤殿书院”
唐初宫廷中未有一个专门的绘画机构,善画、善书与善诗词之人一同被放置秘书省、史馆等一些修史藏书部门,如《历代名画记》载“杨宁、杨升、张首,以上三人并善画人物。宁以开元十一年为史馆画直。”唐代中后期,由于绘画的发展与统治阶级的爱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设置宫廷绘画机构——“集贤殿书院”。
与我们所熟知的绘画机构不同,集贤殿书院的最初职能是诵读和考辨史籍,后期才设立画直,建立直院。而直院不仅作为绘画的场所,还包含了书法、造笔以及拓制等任务,集贤殿书院与史馆平级,都归于中书省下管理。
唐代的绘画机构,画师比较分散,组织形式相对粗糙,职责也不是非常明确。然而,这一时期的宫廷绘画机构在稳步地向前发展,机构职能逐渐丰富,画院存在的条件已经出现并有走向稳定的发展趋势。
2、宋代雍熙元年兴建翰林图画院
北宋赫赫有名的翰林图画院,隶属于入内内侍省(宋朝官署名)的翰林院下,与天文、书艺、医官四局并立。史上有据可考的翰林图画院直到雍熙元年才被创设起来。
《宋会要辑稿》记载“翰林图画院,雍熙元年(984)置在内中苑东门里,咸平元年(998)移在右掖门外,以内侍二人匀当。待招等旧无定员,今待招三人,艺学六人,抵侯四人,学生四十人为额。旧工匠十四人,今六人”宋代翰林图画院机构规整,体制完备,人员分工明确,相对于唐代来说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画师社会地位低下,也因个别统治者喜好而受重视
1、唐代统治者重视绘画以及从事绘画的人员
《文献通考》记载“我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胜纪。”可见在唐代从事杂目的人数不断增多,“艺术”更是占有一席之地,伎术出身的人才甚至有机会参加吏部考选,入仕为官。这种官制的选拨制度说明绘画以及从事绘画的人员正在逐渐被统治者所重视。
这些以绘画才能而为官者,其品秩从九品到二品不一而足,小零小敲者有,位高权重者也有,比如文宗朝的张幼彰,官品正二品。玄宗朝的吴道玄,官品从九品下。可见唐代统治者允许画师占据高职位,也愿意给与画师更高的政治地位。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朝代画师为官的例子并不多,比如南唐并未有带官画师的记载。这或许可以解释为画师为官与个别统治者的爱好息息相关。总之,绘画在唐得到了切实的发展,画师的身份也得到了提高。
吴道玄壁画
2、身为伎术官的画师,转官难,地位低
虽然许多统治者比较喜欢书画,然而身为伎术官的画师,大多地位比较低的。伎术官虽为文职,但是却与儒学之士有着天壤之别。伎术官要想转官会受到多方面限制。
如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有一诏书下传:“诏翰林医官院、司天监、天文、图画院诸色人等,凡该恩泽改转,自有体例。近多妄进文状,并告托皇族、国亲、形势、臣僚,乞改转官资、服色。”
由此诏书,一方面可知,朝廷对于伎术官转官的态度。另一方面,伎术官迁转之难可见一斑,居然需要“告托皇族、国亲、形势、臣僚,乞改转官资、服色”。几句话把伎术官低下的地位以及谦卑的态度描绘出来。仁宗时期情况如此,爱画的徽宗也不并例外:“徽宗虽好画如此,然不欲以好玩辄假名器,故画院得官者,止依仿旧制。”(《画继》)
3、宋高宗酷爱书画,画师地位也有了一定提高
南宋画院基本承北宋制,新朝伊始需要大批粉饰太平的绘画,再加上高宗酷爱书画,画院画师地位和待遇,比之北宋时期又有了一定的提高,院画师的伎术官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尤其是‘赐金带’(金饰的腰带)的特殊待遇,在画院历史上更是史无前例的事。
《宋史·舆服》中记载:“带,古惟用革,自曹魏而下,始有金、银、铜之饰。宋制尤详,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墨五之类,各有差等。”
宋徽宗柳鱼图
由此可见,“带”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正月,初步制定出了详细的规定,“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所以从制度上来说,伎术官是不许佩金带的。然而,进入南宋后,被赐金带的宫廷画师比比皆是,高宗朝尤甚,据《图绘宝鉴》记载高宗朝“赐金带”画师有:李唐、杨士贤、李迪、李安忠、朱锐等十多人。
除了赐予金带来提高画院画师地位外,高宗朝画师被授予官职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且品位也明显提高。《图绘宝鉴》卷四记有:”高宗朝李唐授成忠郎,李安忠复职成忠郎,萧照得补迪功郎,朱锐也授迪功郎”这些官位都在六至九品之间。另有马和之授工部待郎,官从三品,品秩较高。
俸禄是宫廷画师的的主要经济收入
1、唐代画师俸禄低微,属于低收入人群
唐代,俸禄的内容丰富,有俸钱、禄米等,安史之乱之前基本实行年禄给粮食、月俸给铜钱的双轨制。但在安史之乱后,由于藩镇割据、混战不止,军费紧张,税收的钱往往以实物交纳,故官员俸禄基本实行月俸制。
月俸虽然以钱计算,但在真正支付的时候,常以谷物、绢帛来填充。唐代画师的俸禄史料记载甚少,不过可以从同样地位和级别的伎术官的俸禄推断出画师俸禄。如《新唐书》中记载:“针、医、卜、书”月俸为“两千八百五十”。由此推断画师的月俸大概也在两三千钱左右。而相对于地位显赫的“太师、太傅、太保,钱二百万”(《新唐书》)来说,画师的俸禄可以说非常低微,可以说属于低收入群体。
靖康之变
2、靖康之变后,画师的俸禄在高物价下不断缩水
北宋朝画师的俸禄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不过可以从相同身份和级别的其他伎术官中,推断出画师的俸禄。《宋史》记载,天文伎术官的月俸钱为:“司天五官正,十三千。……司天监丞五千。主簿,五千。”
那么宋朝画师的月俸应该也在六千到十三千之间。这些钱看似已经比前朝多出了不少,不过靖康之变后,米价从宋初的平均每斗四、五十文左右增至三千文。这样看来,宋朝画师六千到十三千钱的月俸,虽然比前朝提高了不少,但是在一路高涨的物价面前不断缩水,实际的购买力不断下降,也是使这些钱变得微不足道。
3、画师通过皇上的赏赐及宫廷外的“兼职’,增加收入
南宋时,虽然宫廷画师的俸禄收入,比当时朝官少,属于低薪一族。但是,这些并不能全面的反应南宋宫廷画师的整体收入情况。画师因直接服务帝王,可以经常得到皇帝的赏赐。如萧照绘壁称旨,高宗颇为赞赏,赐以金帛。因此,赏赐成为画师的重要收入。另外,由于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画师也会选择在宫廷外“兼职”赚钱。
比如杭州昭应观“寺有萧照山水,苏汉臣画壁”(《宋辽金画师史料》),武圣庙有苏汉臣画壁。这些寺庙的壁画,除了奉命绘制之外,也有可能是有人出钱请他们所为。南宋时受战乱的影响,物价飞涨,不仅民不聊生,就是一般官员的生活也大受影响,特别是俸禄低下的画师更是首当其冲。生活成本的增加,使得画师不能仅靠俸禄过活,转而另寻出路,私下里的商业活动也增加了部分画师的收入。
萧照 中兴瑞应图卷
总结
随着我国古代皇家对绘画的需求,宫廷绘画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也催生除了专门为皇上画画像,为皇宫画传世之作的宫廷画师。这些宫廷画师虽然为专为皇室作画,但是在古代等级制度“士农工商”的影响下,作为伎术人员属于“工”一级别的宫廷画师,地位“尴尬”,待遇更是一般。
他们即使是官,但是也只是伎术官,更无法与士大夫阶级相提并论的。不过,随着一些统治者的个人的喜好,在某些时代,画师的地位和待遇也有所提高,然而这些特殊待遇也只是昙花一现,依然改变不了古代宫廷画师低贱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绘画史》
2、《中国巨匠美术丛书》
3、《宋辽金画家史料》
4、《北宋翰林图画院及其院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