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新38师为英军断后却要被其缴械,孙立人:谁来缴枪,就和谁拼命
迪丽瓦拉
2025-07-29 07:03:56
0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出征滇缅。此次出征,是自民国成立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走出国门在异域上作战。

应该说,蒋介石对此次派兵赴缅甸作战还是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的。

在当时,国民党军的战斗序列中仅有5个攻击军,以第5军的装备最好,第5军中的第200师还是国民党军队中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也是唯一的一支机械化部队。蒋介石把第5军派往了缅甸,就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滇缅战事的的看重。

相对于第5军的赫赫威名,孙立人率领的新编第38师不仅毫无威名,而且还是由税警团改编而成的。在国民党的战斗序列中,这种由地方警察部队和保安团编成的野战部队充其量就是一个丙种师的水准,以至于孙立人这位师长也连带着受到了轻视。当孙立人向自己的主官第66军军长张轸报到的时候,张轸还不无惋惜的说:你们留学生为什么要跑来当军人呢?太可惜了!

表现上是张轸爱惜人才,其实就是看不起孙立人,不相信这位留学生能够领兵打仗。

当孙立人表达自己以及新编第38师抗日决心的时候,张轸仍然一脸轻视:

“我看我这一军三个师,就是你这一师最差劲。”

此话说的孙立人很是无语。大战还未开始,就这么草率下了结论,是否太早了一点?

就在张轸对新编第38师很轻视的时候,接下来的一次远征军内部举行的校阅彻底改变了张轸对孙立人和新编38师的看法。新编38师以优异的射击成绩和娴熟的战术动作获得了此次校阅的第一名。由此,新编38师从一个刚刚编成的丙种师提升为加强师,战斗序列也由最后排到了第一。

1943年3月,平满纳会战爆发,66军紧急赴援,新编38师作为66军的前锋第一个进入了缅甸。

可是,本来应该很顺利的一场会战却因为英国人的推诿、欺骗和不作为打成了一锅粥。

孙立人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远征军为什么要出国作战

早在淞沪会战的时候,中国的海岸线就已经基本上被日本海军封锁,其目的就是想要切断中国获得外援的通道,阻止一切战略物资进入中国,想要以此逼迫中国政府向他们屈服。

对于日寇的企图,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洞悉。为了打破日寇的封锁,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建议,以云南为起点,分别修建公路和铁路各一条,这样的话,外援就可以不走太平洋而是从印度洋沿海上岸,通过运输到达云南,然后再输送到各个战区。

修一条铁路,以当时的中国国力而言难度确实很大,但是修一条公路,还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中国要修建滇缅公路,国际上普遍不看好,保守的估计是需要6~7年。而对于那些极其不看好中国的国家来说,中国是否能够抵抗日本6~7年还两说,还必要费尽力气修建这么一条公路呢?

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伟大的中国人民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自1937年12月开始动工,到1938年9月,仅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滇缅公路就已经初步通车,创造了人间奇迹。

滇缅公路通车后,成为了日本的心腹之患,为了斩断这条大动脉,日本开始从外交上和军事上恐吓英缅殖民当局,不断派飞机轰炸滇缅公路。

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下,英国于1940年7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英日关于封锁滇缅公路的协定》,决定于1940年7月17日到10月18日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给中国方面的理由是:雨季滇缅公路通车困难。

但英国人也清楚,随着日本人进占越南,向缅甸动手是早晚的事,昔日的老大英帝国此时已经无力在欧洲和亚洲同时抵抗两个强敌了。鉴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表现,英国就把寻求合作的目光投向了中国。

英国人对缅甸局势的担忧和中国有相同之处。英国人害怕的是失去缅甸这块殖民地,而中国担忧的是,如果日本抢占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地,那自己费尽心力修建的滇缅公路将会被日本截断,支援抗战的外援物资将再也无法进入中国,这将对中国的抗战大局极为不利。因此,在派出了大量的考察团考察后,蒋介石决定,组建远征军参与印缅战事。

蒋介石图片来自网络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当天下午,蒋介石就紧急约见了英、美两国大使,表达了中国军队已经准备对越南、缅甸、香港的日军发起军事行动,以配合友军作战。

1941年12月23日,一场由中、英、美三国参加的关于联合作战的会议一直开了11个小时,仍然未能达成协议。英国人认为,既然缅甸已不可守,那英国军队就应该放弃缅甸退往印度;而中国认为,缅甸的坚守是关系到中国继续坚持抗战的很重要的因素。

鉴于缅甸的英国军队兵力不足,蒋介石提出:

如果贵国需要,我们可以派遣8万人入缅作战。

在美国人的斡旋下,中英双方终于在12月23日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可是,第二天早上,英国驻印军的总司令韦维尔就变了卦,他虽然没有推翻《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但是对蒋介石提出的派8万人进入缅甸作战却表示反对,他表示:

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

其实,英国人的这种表态是老大帝国在日薄西山背景下的可笑坚持。它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仍然在挣扎着想要保住自己的殖民地,并且境况越窘迫,这种可笑的坚持就显得越发强烈。

英国人认为,即便日本人占领了缅甸,那也是短暂的占领,但是中国则不同,毕竟,缅甸在历史上是中国的藩属国,如果任由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将会对缅甸人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说,英国人始终对中国军队进入缅甸抱有一种高度的戒备,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允许中国军队进入缅甸的。这也是在印缅战事爆发之后,英国人对进入缅甸的中国军队屡屡限制的原因所在。

如果按照蒋介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的提议,中国军队在当时就参与印缅战事的话,印缅战局也不至于崩溃。

可对于蒋介石的提议,英军先是表示一个团就够了,又再表示两个团或者一个师。当蒋介石表示可以先出动3个师,后再增加3个师的时候,英国人吓坏了!

相对于英国人的心怀鬼胎,蒋介石此时却没有太多的额外心思,因为他很着急,如果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那对抗战大局将极为不利。因此,在1941年12月10日,蒋介石发布了第一次动员令,命令远征军第5军和第6军开始集结,随时准备入缅作战。12月22日,远征军集结完毕。可由于12月23日韦维尔拒绝了远征军进入缅甸,这次行动停止。

1942年1月31日,毛淡棉失守,英军再次向中国方面求援,蒋介石在2月1日发布了第二次动员令。可在中国军队做好了出发准备的时候,韦维尔仍然拒绝中国军队进入缅甸。

2月中旬,日军进攻仰光。仰光如果失守,对于中国而言,则意味着被切断了美国援助物资的入口;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则意味着失去了缅甸,因为失去了仰光,英国人就再也没有了登陆缅甸的港口。为此,英国从印度抽调了相当数量的英印军加入到战场。可是无论是英缅军也好,英印军也罢,在战场上都是很不争气,在日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无奈之下,英国方面只得第三次请求中国出兵。

没办法,蒋介石只得在2月16日第三次发布动员令。

2月20日,远征军第5军先期入缅。可是,战机已经丧失了。

自1941年12月11日蒋介石发布第一次动员令开始,到1942年2月20日,时间已经过了2个多月,要是中国军队早日进入缅甸,印缅战事何至于如此被动?

杜聿明图片来自网络

1942年3月26日,新编38师作为第66军的先头部队进入了缅甸。但出乎所有人意料,本来用作先锋的新编38师并没有被直接用于一线作战,反而是被蒋介石下令用于防御曼德勒,但就是这道命令却使得新编38师逃过了一劫。

原来,66军的其他两个师新编28师和新编29师在被运往前线的时候遭受到了难以想象的危机。

缅甸的铁路早就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调度,被英国人聘来的管理铁路的印度人在得知日本人已经近在眼前的时候一哄而散,而临时雇佣的缅甸人一是对英国人不满,二是缅奸从中作祟,使得新编28师和新编29师的部队根本就无法整军运往前线,而是被分成了一营一连的分散式运输。这些被零散运往前线的部队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都在混乱中被无谓的消耗掉了。

新编28师的情况稍好,因为行军序列在前,缅甸的运输还没有完全垮掉,还算是能够集结起团级的兵力形成一定的战斗力,而新编29师则是被完全按照营连的编制被分散开来,而且运输的间隔时间很长,等到新编29师师长马维骥到了前线之后,发现之前运送到前线的部队要么战死、要么失踪,自己成为了一个光杆司令,气的这位四川籍的马师长破口大骂:X个仙人板板,老子的部队就这样让你们给弄没了。

而新编29师呢?就打了这么一次莫名其妙的仗就被撤编了。

幸亏是新编38师没有作为先锋顶在第一线,不然,孙立人很有可能会面临着和马师长同样的命运。

因此说,远征军第一次出征之所以会失败,并不是作战不英勇,也不是指挥有问题,完全是因为英国人自己的私心一再造成了贻误战机,也使得包括杜聿明在内的一大批中国将领对英国人极其反感,这也是在随后的仁安羌战事中,杜聿明坚持不派中国军队救援英军的原因。因为在杜聿明等中国将领看来,英国人完全是在拿中国军队做炮灰。就像之前的同古之战,第5军第200师本来是去和英缅军第1师协同作战,防守同古的。可是,当戴安澜率部赶到同古之时,却发现英军已经逃得没影了,不仅之前说好的联合作战,保卫同古的作战计划泡汤,英军竟然连一个联络官都没有留下。其实,这都是英军在故意设计第5军,之前提到要和200师联合防守同古就是为了把第200师骗来为他们断后的。

而第5军因为运输的问题,大部队和重型装备都远在几百里之外,害的第200师只得以一师之力独自抗衡日军对同古的进攻,损失很大。

客观地说,孙立人指挥的”仁安羌大捷“其实并不是一场多么了不起的战事,并且,在作战过程中,孙立人也面临着和之前戴安澜同样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本来,当孙立人率领第113团赶到仁安羌战场的时候,已经和被围的7000余英缅军建立了联系,并且约好同时发起攻击,即孙立人由外往里打,英军由里往外打。可是战事一开,孙立人却发现,英军根本就没有配合,当孙立人所部杀出一条血路,与被围的英军接触上之后,英军指挥官才相信中国军队是真的击破了当面日军。这也就是说,英军此时已经基本上放弃了抵抗,而围困他们的仅是日军第33师团高延大队千余人而已。

”仁安羌大捷“之所以会获得这么大的名声,其实并不是战斗本身的战果有多么耀眼,关键在于孙立人救了陷入重围的500余名英美的传教士和记者。这些记者们在没有了性命之忧之后,就开始妙笔生花起来。

”仁安羌大捷“,孙立人确实有功,但功劳却没有如此之大,都是那些被救的记者们炒作起来的。但也由此,使得杜聿明等黄埔系将领对孙立人产生了不好的看法,认为他不听命令,出风头。

很快,孙立人就见识到了英军的无耻,尝到了苦头。

原来,就在孙立人率部与日军在仁安羌大战的时候,英军指挥官亚历山大却发布假消息,说是日军有一个联队3000余人已经占领了仁安羌东线的乔克柏当,这就意味着日军已经阻断了仁安羌通往曼德勒的道路,为了保证被围困在仁安羌这7000英军的性命,亚历山大让当时远征军的主将史迪威和罗卓英强行命令第5军的200师从曼德勒南下救援。

史迪威和罗卓英也是刚到缅甸,对敌情也不是很熟悉,他们认为亚历山大总不至于骗他们吧?因为此时日军已经进攻到了曼德勒东南部的棠吉,如果棠吉失守,日军则可以绕过曼德勒,直取远征军的后方腊戌,200师正是要被派往棠吉防守的。可是,由于亚历山大的一再要求,史迪威和罗卓英只得把200师派往了乔克柏当一线。可是等200师到达之后却发现,仁安羌之围已解,大批的英军正在仓皇撤退,自己之来正好成为了英军撤退的掩护部队。而棠吉却因为没有援兵,被日军攻陷。日军则越过了曼德勒,直取腊戌,要断了远征军的后路。这直接影响到了后期曼德勒会战的失利。

事后证明,亚历山大这位指挥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著名逃跑将军就是在故意欺骗史迪威和罗卓英,想让中国军队为他们的撤退打掩护,而孙立人带来解围的113团更是荣幸地成为了掩护英军的最直接部队。

对此,孙立人既是恼怒又是无奈,自己的113团刚经历大战,损失过半,急需补充,而已经解困的英军战力其实并未受损,根本就不需要中国军队掩护,英军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把中国军队做炮灰。

也怪不得杜聿明对孙立人有看法,虽然杜聿明在仁安羌大战时不救英军似乎有不顾全大局之嫌,但英军的做法确实令人作呕,完全是把中国军队做炮灰,完全没有联合作战的意识。而孙立人的做法之所以会受到英国的大力表彰,一方面是英美记者们的大力宣扬,另一方面也是英国想要在远征军中树立起一个榜样,好吸引更多的中国将领做他们的炮灰。

图片来自网络

好在孙立人是个头脑清醒的将领,在英国人给孙立人授勋的时候说“你是美国培养出来的将军”的时候,孙立人马上意味深长地说:

“我是美国培养出来的中国将军。”

曼德勒战役失利后,日军已经占领了曼德勒的后方腊戌,截断了远征军退往国内的通道。

英缅军已经退往印度,对于远征军而言,有两条撤退的道路可供选择,一是退往印度,二是走密支那一线退回国。孙立人的意见是退往印度,这样的话部队损失会小很多。但是对于像杜聿明这样的黄埔系将领而言,这绝对是不能接受的。先不说杜聿明等人对英国人的敌视和英国人对中国军队的傲慢,单从作为军人的气节来说,杜聿明等人也是绝不会退往印度的。

杜聿明和孙立人在退军路线上的选择很难说是谁对谁错,这是一个气节和生命哪个更重要问题的选择。因此说,杜聿明和孙立人之间的矛盾最初并不是派系之争,也不是所谓的争功和妒忌,而是理念之争。

英缅军的统帅亚历山大好像吃定了孙立人一样,在英军撤退前,反复邀请孙立人率领新编38师和他一道退往印度。其实,亚历山大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仍然希望孙立人来为英军断后,因为按照战斗序列,新编38师排在最后,是个断后的位置,日军要想攻击撤退中的英缅军,必须要首先击败新编38师,不然,他会这么好心?

新编38师好像就有个断后的命一样,第5军军长杜聿明也命令孙立人断后。就在这时,传来了密支那被日军占领的消息,这就意味着远征军想要沿着滇缅公路回国的通道被彻底堵死了。

听到密支那被日军占领的消息后,远征军仍然有自救的希望,那就是其一,听从孙立人的建议,全军退往印度;其二,集中全军四个师的兵力一举击溃当面日军,打通回国的通道。因为此时当面日军占领密支那的部队不过才1个大队,千余人的兵力。

杜聿明在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时犯了两个大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错误的估计了日军占领密支那的兵力,未敢于向当面之敌发起攻击,最终率部进入了野人山,损失惨重。

退一步说,即便日军占领密支那的部队不是一个大队,而是一个联队或者一个旅团,哪怕是一个师团,以第五军的战力也不至于没有一战之力,而且,密支那背靠中国,占领密支那的日军会受到中国军队的两面夹攻和飞虎队的空中打击,第五军即便最后受到重创,相信占领密支那的日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可是,杜聿明却下了一道最不应该下的命令,抛弃了全部车辆和重型装备,全军进入了野人山。

在最后关头,孙立人没有选择和杜聿明走同一条道路,而是率军进入了印度,这也成为了杜聿明最看不起孙立人的地方。按照杜聿明的想法,中国军人哪怕是死,也不能躲到外国去。

后人在分析杜聿明为何一定要走野人山回国的时候认为,并不是杜聿明昏了头,而是杜聿明根本就不知道何为“雨季”,他根本就不知道缅北的雨季究竟有多么可怕!这是杜聿明在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时犯的第二个错误。

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印度

按照当初中国和英国的协定,远征军进入缅甸后,后勤补给由英国人负责。在新编38师刚进入缅甸的时候,英国人做得还不错,派了一位联络官专门负责。可是在曼德勒会战失利之后,英军退往印度,新编38师也随着进入印度之后,英军联络官的态度大变,不仅不提供后勤保障,反而摆起了所谓英国绅士的臭架子。孙立人也没惯英军这位中校联络官的毛病,喝令其立正站好,拿起马鞭照着联络官的小腿连抽了5、6鞭子,责令其马上恢复后勤保障。这位英军联络官得到教训后,对孙立人马上恭敬起来,在新编38师撤退开始到进入印度这个过程中,也算是尽心尽力。

可是,当孙立人率部进入印度之后,这位联络官却被授权告知孙立人,说上级有命令,中国军队进入印度后的后勤补给英国不再负责,由中国军队自己想办法。这可是个不好的苗头。

新编38师一次救援英军,两次为英军断后,进入印度后本应受到英军优待,这是人之常情。可刚入印度,就突然遭到如此冷遇,这不得不令人奇怪,这其中必定在酝酿着什么阴谋。

果然,新编38师刚到印度不久,就传来了英印当局要缴新编38师的枪,圈禁新38师的消息。

听到消息后,孙立人勃然大怒,掷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震惊的话:

“谁来缴中国军队的枪,我就将率部以武力反抗,就和他拼命!”

也不由得孙立人不恼怒,新8师在仁安羌救了7000英军,又两次担任后卫掩护英军,现在只不过在印度暂时落脚,日后好取道回国,英国人就敢于背信弃义这么做?而且,孙立人率部撤往印度是奉了史迪威的命令,英缅军司令亚历山大也多次邀请孙立人率部进入印度。可新38师刚到印度,英国就来这么一出,这岂不是用人朝前,不用人靠后的背信弃义之举?为此,孙立人下令,新38师立即利用地形构筑工事,加强戒备,随时准备与英印军开战。

得知孙立人的态度后,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有些心慌,他马上联系了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征求意见。亚历山大也表示,韦维尔的做法有些过分,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毕竟曾经救过英缅军,而且还一直为英缅军断后,如此对待恩人,似乎说不过去。如果韦维尔真的要强行缴新38师的械,以孙立人的性格,双方肯定会打起来。

所以,亚历山大给韦维尔的建议是,先看看再说。

为此,韦维尔派员检阅了新编38师,想要看看新38师的成色究竟如何。可令检阅官吃惊的是,新编38师根本不像一支经历了大战而且还经历了长途跋涉的疲惫之师,反而充满了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

当英军代表提出要把新38师的指挥权纳入英军管辖之下的时候,孙立人回答的也是斩钉截铁:

“贵国政府需要我们做什么,请直接向我国政府提出,由我国政府下令给我,我一定遵命。但你们无权直接指挥我们。”

孙立人和新编38师初到印度的表现,赢得了英方的尊重与礼遇,为随后进入印度的中国军队以及日后成立的驻印军营造了一个平等的、有尊严的外部环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阎崇年文集》诠释“旨趣使然” 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阎崇年文集》学术座谈会10月26日在京举办。阎崇年先生鲐背之年登台,回顾了自...
原创 刘... 三国时期发生的事情随便说一件都相当精彩,光是猛将都能拉出一箩筐。 要说最让人佩服的,赵云赵子龙绝对算...
原创 貂... 曹操把貂蝉送给关羽后,为何她次日便选择自尽?悲剧结局来自性格 三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的英雄人物,魏武...
原创 在... 都当了皇帝,朱棣自然是不会放过大哥朱标的妻儿,失踪的失踪,离奇死亡的死亡,硕果仅存的一个孙子,也被幽...
原创 为... 很多人认为清朝的皇帝每天都要上朝,皇帝上朝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这样,清朝也不例外。...
原创 成...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多次少数民族建立中原政权的记载。虽然在当时他们和主体民族出现过很多的冲突,但是...
原创 武... 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镇出土“利簋”,其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证实了《史记...
原创 上... 民国时期,混乱的中国给了各种帮派发展之机。尤其上海滩的青帮,几乎称得上上海滩的地下统治者。甚至在蒋介...
原创 废... 封建王朝两千多年,要说那些皇子最想要成为的就是皇帝了。不管是被皇帝立为太子,还是并没有被立为太子,到...
原创 郑... 麒麟作为我国古代神话中最为著名的动物,一直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它常常与龙、凤等传说中的动物一齐被认为...
原创 靖... 靖难之役,是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明朝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在建文帝朱允炆步步紧逼之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
原创 有... 伟大领袖毛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伟大的哲学家,他并没有学...
原创 《... 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史之称,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史记》被称之为“ 史家之绝唱...
原创 1... 1947年伟人发出一封绝密电报,刘邓看后冷汗直流,发生了什么事? 1947年,鲁西南战役中,邓小平和...
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的... 霍去病,西汉名将,军事天才,虽然年仅24岁便因病逝世,可他的身后却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他17岁首战封...
原创 “... 释迦摩尼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时期的古印度创造了佛教。随着教徒的增多,佛教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现如...
原创 第... 文·姜昊骞 匈牙利裔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RobertCapa),以拍摄“决定性瞬间”闻名。他参加...
原创 刘... 他曾是刘备最信任喜爱的儿子,也曾是刘备最骁勇的镇守统帅,正当他以为自己的地位无可取代时,刘备的命他自...
原创 三... 因为三国时期处在战乱之中,所以也涌现了很多的英雄豪杰,在后世人心目当中,这也各阶段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原创 清... 晚清时期还有《官场现形记》《目睹二十年之怪现状》这样的谴责小说,现在这样好的土壤,随处可见的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