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康熙已经无法等待吴三桂老死,如果真的这样等待下去,吴三桂即使死了,他的势力也就完全养成了,他的后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吴三桂的势力,就算清朝不被三藩灭亡,也会成为金国南宋的复制再次南北对峙。而且从耿继茂耿精忠,尚可喜尚之信这两对父子来看,想法不实际。
清朝本来是地处东北的一个地方政权,虽然有着入主中原的野心但是面对地大物博的大明,他也是无能为力,故此最开始只能采取骚扰式的打击。
可是清朝没想到,大明发生了内乱,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灭亡了明朝,中原一片混乱,而关外的清朝抓住了这次机会,决定借机入主中原。
清朝虽然野心勃勃但是以他的实力和手段不可能完全征服中原地区,因此他采取了种种手段招揽了大批原来对明朝不满和对李自成不满的明朝的文臣武将,利用他们为自己服务。
其中立下大功的有四个人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
因为功劳巨大,清朝封他们为藩王。经过变化,最后吴三桂为平西王,驻守云南;孔有德为定南王,驻守广西桂林;尚可喜为平南王,驻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他的儿子耿继茂袭爵后,驻守福建。
不过孔有德因为被反清武装李定国攻打,走投无路自杀,其子被李定国处死,因此孔有德无人袭封,故此四藩变成了三藩。
清朝统治者对三藩并不信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听清朝初入中原,大局未定,因此对三藩一直利用。
三藩在顺治到康熙这二十多年早已经不是当初的三个降将了。
吴三桂虽然镇守云南,但是他获得了便宜行事的特权,遇到大事可以自主办理不用上报,吴三桂可以节制云贵总督巡抚,他可以任命官员,遍布天下,号称西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三藩部将多出任其他省的军事长官,如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
同时三藩手下兵力多达几十万,除了每年向清朝索要上千万两的饷银,还在当地横征暴敛,致使清朝财赋半耗费于三藩。
清朝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是内部三藩和他的势力范围就占据了一大半,三藩是要地盘有地盘,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已经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式。
如果任由三藩这样下去,就算三藩不叛乱清朝也养不起。
并且三藩对于清朝也不中心,他们也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为了自保,他们一直在当地制造纠纷,一方面胁迫清朝不敢撤藩,一方面索要粮饷。同时他们还在暗地准备战略物资,一旦清朝撤藩,他们马上造反。耿精忠就表示谶纬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谣,妄称“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据八闽以图进取,可以得志”。这也是为什么清朝一撤藩,吴三桂等人能够席卷半个中国差一点就灭亡清朝的原因。
康熙帝亲政后,他敏锐的感到了三藩的危险,三藩问题已经拖不下去了。孝庄的等吴三桂老死三藩问题自然解决根本不能实现。
耿继茂死了,耿精忠继任结果暴虐更加严重,尚可喜老了他的儿子尚之信和耿精忠一样狂悖,反心更大。可想而知吴三桂死了他的儿子会怎么样!
因此三藩只能马上解决,早解决危害小,拖的越长,危害越大。
因此康熙马上做出了撤藩的指示。
当旨意下达的时候,三藩果然反了,由于事发突然,再加上清朝准备不足,三藩之乱席卷了半个中国,不过在清朝醒悟过来后,采取了正确的反击策略,再加上三藩不得人心,最后历时八年三藩之乱被平定,此后清朝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