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发生在建安四年,其时袁术称帝兵败,穷途末路之下,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颅,要去北投正在与曹操对峙的袁绍。这就让正在许都过着寄人篱下生活的刘备嗅到了机会。
于是,刘备瞅准了曹操要全力防御袁绍,正脱不开身时,主动向曹操请令:愿意为曹操分忧,率军前去截击袁术。
欲千金买马骨的曹操,明知刘备非池中之物,但为了让向天下英雄明示“我老曹爱人才,敢于用人不疑”的气量。于是赌了一把,就以朱灵为副将,交给了刘备一支军队,让刘备为主将,率军去阻击袁术。
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刘备也可以“挟曹操而令曹军”。
当刘备奉命出征,拥有了名正言顺的指挥权之后,曹军上下自然会听令行事。
那么,这支军队到底有多少兵力呢?
首先,所谓五万精兵之说,明显是演义夸大,不符合逻辑的!
曹操当时的兵力很紧张,为了预防袁绍可能发动的全面进犯,处处要布防,兵力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从后来曹操用于与袁绍在官渡正面对决的战兵,也不过万余兵马的情况推测,他岂能抽得出五万精兵给刘备?
所以,刘备带往徐州的曹军,最多不过三千步骑。
但别小瞧了三千兵马,这已经是一支了不得的战斗力量了。
后来,刘备又为何能把这支军队窃为己有了呢?
刘备身上藏着汉献帝的“衣带诏”,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全军,就理所当然地能把这支曹军变成了自己的部队。
因为曹操名义上也是奉汉室为主的!
严格地讲,曹操的军队那时还不叫曹军,而是正宗的汉军。
曹操的所有政令、军令,都是以天子的名义,再加大汉司空、汉车骑将军的头衔,发往治下的所有州郡与全军的。曹操也从未向任何人说过,我要取代汉室的言论。
所以,除了军中曹系主要将领,绝大多数普通士卒都以为自己还是汉军。
刘备是成功地钻了这个空子。
只须将几个曹系铁杆将领一除,然后把汉献帝的衣带诏书一亮,不明内情的普通士卒们,自然就会以为刘备的行动是合理合法的。
由此,刘备很快就拥有了这支军队的主导权,再次占领徐州。并且击败了曹军的数次进攻,直到迫使曹操再次率大军亲征。
至于刘备利用这次机会,再次占据徐州。这就显示了刘备这个老军头掌控军队的娴熟手段、以及对时机的把握抓的非常准。
这就是被史书所忽略的、很有趣的历史细节了。且来扯一扯。
刘备并不是一出征就立即反曹的。
他首先是屯兵下邳,与副将朱灵等人认认真真地做着战备、防御,那是真的阻挡住了袁术的北上之路,并气死了袁术。
而其间,从自己拉队伍讨伐黄巾起家的刘备,当然深知怎样才能得军心,让士卒感恩戴德,并甘心为自己效命。无非就是二种手段。
一:以恩义结士卒。
在行军、宿营、战备、训练时,常常以身作则,深入基层,时不时地向士兵们嘘寒问暖。以将主和皇叔的双重身份,这当然就一下拉住了军心。
二:安插亲信,掌握基层。
十万大军的本质,是由一千支百人队,一万支十人队组成的。如果抓住了百夫长队率等这些有“兵头将尾”之称的基层军官,就是抓住了全军。
正史上,刘备在徐州败于吕布,是带着残部投曹操的,身边并非只有关张二人。
所以刘备投靠曹操时,身边至少数百余人,仍是有的。而兵败时能随将主杀出去的,全是精锐悍卒,且全是心腹亲信。
曹操既然肯让刘备率军出征了,那么自然也会允许刘备带着自己的贴身部曲。
所以,刘备从出征开始,到驻扎下邳的数月间,有充足时间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到关键的岗位上去,再加上关羽、张飞二位万人敌,完全能掌握得住一支数千人规模的军队了。
但刘备千算万算,却没算到曹操竟然会不顾袁绍大兵压境的威胁,亲率大军飞兵急袭徐州,再次打垮了自己。
建安五年春季,衣带诏事发。
而已经彻底掌握了军队的刘备,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便发动兵变,以“衣带诏”号令全军,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公开与曹操决裂。
曹操派遣刘岱、王忠二将率兵进讨,被刘备一一击败。
于是,曹操命大将于禁率二千兵马防御袁绍,自己亲自东征,一役大败刘备,并生擒了关羽。
曹操这一仗打得,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兵家经典战例!
当曹操决定东征刘备时。麾下诸将臣大多持反对意见的,皆劝曹操曰:
“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袁绍方来而弃之不理,却尽遣主力东征。如果袁绍乘虚来袭,将如何是好?”
曹操说:
“刘备,人杰也,今若不早除,任其站稳脚跟,待羽翼丰满,必成大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疑,我料他必不敢轻动。”
而事实果然如曹操所料。
当曹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后,袁绍还未下定向曹操发起全面进攻的决心!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