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琳 周杉 王翔
2017年,还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就读文物修复专业的陈汉煜,收到了老师布置的一份作业:修复一幅明朝画作。陈汉煜要为画中的仕女像“接笔”,将她缺失的面部表情经过合理想象后画出来。“她当时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会有怎样的表情?”思考的瞬间,陈汉煜突然意识到,每一幅画里的人物,都应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世名作之一,大家好像一直聚焦在张择端画得有多么精巧恢宏,但是少有人关注每个人物的故事。”于是,陈汉煜开始尝试为《清明上河图》的人物作画,刻画他们经历的爱恨情仇。
选择特色鲜明的人物创作故事,结合大量史料,多次打磨,改成现代语言风格后再构思绘画……坚持一周一更的陈汉煜开始了写小传的创作之路。
《被家暴的木匠》是陈汉煜“清明上河图小人物的故事”这一绘画系列中获赞最多的作品之一。细节之处的共情力,是陈汉煜短视频的“核心竞争力”。《被家暴的木匠》这个故事的灵感,源自北宋时期女性地位较高,很多名人“惧内”的现象。陈汉煜说:“包括《梦溪笔谈》作者沈括、苏轼好友陈季常等人,都有‘怕老婆’的逸事。”《被家暴的木匠》的主人公李大壮本是汴京有名的雕花木匠,一次意外跌落汴河,落下惊风手抖的毛病。他的夫人何东诗(化用自典故“河东狮吼”)为了帮他保住一家的生计,便谎作家暴者,让人误以为李大壮手抖是因为被家暴,而非病症,就此保住了家里的木匠生意。直到何东诗病逝,李大壮宣布不再雕花,这一真相才被众人得知。
无论是《被家暴的木匠》,还是《借钱的父子》,抑或是《陌路的兄弟》……陈汉煜认为大家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情感内核。“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那些值得共情的点,从古至今都不会变。”
作为短视频平台的一名内容生产者,陈汉煜说:“我觉得这个时代特别好,它给了我们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往想走这条路,需要通过参加美展等让人慢慢认识你,在此过程中收入可能非常低,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条路困难而漫长。”
一千年前,张择端将芸芸众生呈现在画卷《清明上河图》之上;一千年后,陈汉煜把北宋时期的一个个小人物从人山人海中“拎”出来,打造了北宋“众生相”。对于未来,陈汉煜说:“传统艺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想以人物为起点,让大家以更易懂的方式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文章摘自《意林·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