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在古代是一个既显耀又危险的职业,很多皇子为了太子之位争得你死我活,也有部分皇子主动让出太子之位的。不过历史上能够顺利继承皇位的太子并不多。大多数太子要么是胆战心惊的过完太子的生活登上皇位,要么是被人搞下台,能够像朱标一样的太子是少之又少。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历朝开国皇太子的结局(本文只说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太子,因为割据或偏安王朝太多了,说不过来)。
1、秦之扶苏
严格意义上来说,扶苏并不是秦朝的太子,因为秦始皇称皇帝后并没有立太子,但是朝中的很多大臣都把扶苏看成是秦朝未来的皇帝。
扶苏为人宽仁且有政治远见,曾经直谏秦始皇而触怒了秦始皇,因而被秦始皇派到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扶苏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37年,秦始皇病逝于沙丘,遗诏扶苏继位,然而赵高联合李斯篡改秦始皇的遗诏,改立胡亥为帝,逼令扶苏自尽,当时蒙恬还劝扶苏请示一下,但是扶苏认为这就是秦始皇的命令,也没有请示就自尽了。
2、西汉之刘盈
刘盈是刘邦嫡长子,吕后所生,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打败项羽正式统一天下后册立刘盈为皇太子。后来随着刘邦儿子的增多,刘邦更喜爱三子刘如意,认为刘盈不像自己,所以想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后来在张良的建议下,吕后请来商山四皓,这四个人德高望重,刘邦不敢轻易得罪,这才避免刘盈被废。
汉惠帝刘盈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刘邦病逝后,刘盈继位。刘盈继承皇位后,基本上继承了父亲的政策,而且有父亲的一批有经验的大臣辅佐,他在位期间没有什么大的波折,不过他的母亲吕后非常强势,刘盈面对这个强势的母亲也是无能为力,很多事情都是吕后说了算。前188年,刘盈因病去世,时年24岁。
3、东汉之刘强
刘强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长子,生母为皇后郭圣通。公元26年即建武二年,不满2岁的刘强被刘秀册立为皇太子。就这样刘强安安稳稳的当了17年的皇太子。然而他的命运也随着母亲郭圣通的皇后之位被废而发生改变。
刘强影视形象
刘秀的发妻是阴丽华,他在河北得到郭圣通家族的帮助才得以称帝,所以刘秀即位后册立郭圣通为皇后,他们的嫡长子刘强就被册立为皇太子了。然而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无故废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改立阴丽华为皇后,这样一来刘强就不是嫡长子了,之后他多番辞让皇太子之位,一直到两年后的建武十九年刘秀才同意,改立他与阴丽华的长子刘庄为皇太子,刘强被降封为东海王。
不过刘强虽然被废,但是他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刘庄继位后也是善待自己的这位大哥。永平元年(58年),刘强在光武帝刘秀去世的第二年也去世了,时年33岁。
4、晋之司马衷
公元265年,司马炎在继承了其父司马昭的相国之位和晋王爵位后,就迫不及待的逼迫魏元帝曹焕将皇位禅让给自己,于是司马炎代魏建晋,司马炎也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泰始三年(267年),司马炎立嫡次子司马衷为皇太子。
司马衷
司马衷智力低下,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但是司马炎还是立他为太子了。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去世后,司马衷继位,不过他不能理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来皇后贾南风掌握了朝政大权,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以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后来司马衷在各诸侯间辗转,受尽凌辱,光熙元年(307年)去世,终年48岁。
5、隋之杨勇
杨勇是隋文帝杨坚的嫡长子,杨坚即位后册封他为皇太子。杨勇本来也是很受杨坚的宠爱的,可是后来杨勇变得品德不修,骄奢淫逸,逐渐不被自己的母亲文献公主所喜爱,加上后来晋王杨广和司徒杨素的陷害,被隋文帝废除了太子之位。仁寿末年(604年),隋文帝去世后,被太子杨广矫诏赐死,追封房陵王。
杨勇
6、唐之李建成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比李世民大10岁。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后册封李建成为皇太子,留在长安辅佐李渊处理朝政。其实在起源建立唐朝之前,李建成的能力也是不错的,李渊进军关中的途中,李建成与李世民各率领一支兵马南下,霍邑之战,李建成献策斩杀隋将宋老生,歼灭两万隋军精锐;之后潼关之战,李建成又大败隋名将屈突通,守住永丰仓。
李建成
成为太子后,李建成留在长安辅佐李渊,同时她手下也有一批文臣武将,这些人的能力都不错。可惜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齐王元吉被杀。虽说成王败寇,但是李建成还是比较有能力的,如果他能成功继位,或许成绩不一定会比李世民强,但是必然也不会弱。
7、宋之赵恒
宋朝比较特殊,第一个就是宋朝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因为宋朝没有完全统治燕云十六州以南的地区,到了南宋更是缩水严重。第二个就是宋朝的首位皇太子不是开国皇帝的儿子,而是第二任皇帝的儿子。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在位16年,但是他没有册立自己的任何一个儿子为皇太子,最后竟然是自己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在历史上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典故。
宋真宗赵恒
赵光义继位后,本来要立长子赵元佐为太子的,可是赵元佐在对待赵匡胤的儿子问题上与宋太宗意见相反,后来又疯了,最终因各种原因被宋太宗贬为庶人。老二赵元僖又莫名其妙的死去,所以太子之位就轮到老三赵元侃了。
公元995年,赵元侃被宋太宗册封为皇太子,紧接着他改名为赵恒。997年宋太宗去世后,赵恒继位,成为宋朝的第三位皇帝。赵恒在位期间没有特别明显的政绩,比较出名的一个就是在寇准的“压迫”下御驾亲征,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再有一个就是宋真宗泰山封禅,他的这一举动彻底拉低了皇帝去泰山封禅的标准,以至于后世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皇帝前往泰山封禅。
8、元之真金
真金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长子,1273年被封为皇太子。真金自幼深受汉文化影响,当政后亦作为汉法派之领袖与阿合马等理财派对立。1285年因禅让事件而忧郁成疾,同年十二月病逝,元世祖赐谥号明孝太子。1294年元成宗登基,追尊其父真金为皇帝,上庙号裕宗,谥号文惠明孝皇帝。
真金
9、明之朱标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被朱元璋册立为皇太子。如果历史上的太子们建一个群的话,朱标一定是最受大家羡慕的一个人,因为除了朱标以外,其他的太子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权利,而朱标堪称是历史上权利最大的太子了,因为朱元璋放开了权利给朱标,就差朱标造反了。
自从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后,不仅朱元璋把他当成真正的接班人来培养,就连满朝的文武大臣都认定朱标是大明朝未来的皇帝。同样朱元璋其他的儿子们对朱标这个哥哥也非常尊敬,没有觊觎之心。如果不是朱标早逝,朱棣也不会造反。
朱标
就在所有人认为朱标是明朝第二位皇帝的时候,朱标却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得了风寒,不久就去世了,时年37岁。朱标的去世也使朱元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去世后大明帝国该由谁来掌控。最终他跳过儿子选择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他的这一决定也改变了大明朝的走向。
10、清之爱新觉罗·胤礽
胤礽是康熙的嫡次子,因为康熙的前几个儿子都是早夭,所以胤礽在参与续齿的诸多皇子中排行第二。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皇太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
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
胤礽
然而可能是在太子之位上时间太久了,胤礽开始觊觎皇位,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胤礽被废后诸位皇子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变得更加激烈,所以康熙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可是被复立之后,胤礽并没有改变往日的形象,而且他与康熙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胤礽再次被废,此后他一直被拘禁在咸安宫直到去世。
小结:
10位开国皇太子,只有汉朝的刘盈、晋朝的司马衷和宋朝的赵恒成功继位,成为各自王朝的皇帝。其他七位皇太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与皇位失之交臂。其中最可惜的就是朱标了。他如果多活几年登上皇位后世的历史就要改写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也正是如此,历史才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