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延安是革命的圣地,自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为八路军的首府,对我党我军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进入短暂的和平期,随着1946年6月,蒋介石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解放战争算是正式爆发了。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对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尽管蒋军在人数、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可战况却不理想,屡屡被我军迎头痛击,损失惨重。
全面进攻失败的蒋介石总结经验,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目标直指我军两大主要地区,即山东解放区和延安。为此,蒋介石特意让得意门生胡宗南率领精锐大军25万,直扑延安,摆出一副要与我军一决雌雄的架势。
面对胡宗南的25万大军,此时我军在延安的兵力仅不到3万人,不论在武器装备还是人数,都是巨大的劣势。面对如此险峻的形势,毛主席选择放弃延安,许多同志一时想不通,对延安有很深的感情。
事后,从结果来看,毛主席放弃延安之举无疑是经过全面盘算,深思熟虑的,那可真是神来之笔,有利于全国人民的解放。
胡宗南步步紧逼,毛主席放弃延安
1947年3月,胡宗南步步紧逼,派遣14万人兵分两路进攻延安,并且派出了大量飞机轰炸。胡宗南信誓旦旦,要求下属在三天内占领延安。
另一边,我军在延安的军队不足3万,实力悬殊巨大,如果死守延安,纵然能抵挡一时,那城里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毕竟枪炮不长眼,胡宗南的飞机整天轰炸延安,威胁太大了。
毛主席召集西北局的领导开了一场会,在大会上,他提出要主动放弃延安的计划。可当时许多人有些不同看法,因为延安与我军的感情太深了,要放弃是很难接受的。
毛主席耐心向他们解释,他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暂时放弃延安,我们还会回来的,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尽管延安的老百姓和战士们非常不舍,但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还是不得不暂时主动撤出延安。胡宗南大军于1947年3月19日在我军完全撤出后,进入了延安城,获得了一座空城。
胡宗南占领延安后,为了邀功,他谎报战功,蒋介石闻讯后很高兴,觉得占领延安后便即将大功告成了。我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正在紧锣密鼓地计划如何拖垮胡宗南大军,一点点消灭这支部队。
毛主席转战陕北,蘑菇战术消耗胡宗南
胡宗南占领延安后,毛主席就是否东渡黄河的问题与其他同志开会商议。最终决定毛主席、周总理和任弼时三人领导中央机关留在陕北,刘少奇、朱德董必武三人前往晋西北,主持工作。
留在陕北非常危险,毛主席身边仅仅只有2万人,一不留神就会被胡宗南的大军包了饺子。面对来势汹汹,兵强马壮的胡宗南大军,毛主席制定了“蘑菇战术”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在运动中一点点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毛主席在转战陕北的过程中十分艰辛,不仅需要翻越一座一座大山,更要应对源源不断的追兵,与敌人的汽车轮子抢时间,时时刻刻防备敌人的偷袭,全军精神紧绷,压力非常大。
全军连续行军一个多月,毛主席等人来到天赐湾,那是胡宗南和马鸿逵防线的交界处,按理来说非常危险。这时,侦察兵报告对面山背脚下有大股敌人,就在全军准备再次行军的时候,毛主席十分淡定地说:如果敌人上山,我们就立即撤,如果敌人沿着河沟走,说明我们的行踪没有暴露,到时候从长计议。
最终,敌人没有上山,毛主席等人暂时安全了,获得了短暂的休整时机。原来毛主席深知胡宗南与马鸿逵是面和心不和,我们到了他们的交界处,就有机会钻个空子。
11月,毛主席一行人来到米脂县杨家沟,在那里安定了下来,转战陕北最艰难的时刻算是过去了。接下来,毛主席要充分利用陕北的地形,用蘑菇战术,一点一点吃掉胡宗南的大军。
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利用胡宗南的自大心理和毛主席制定的战术,在沙家店打了一场大胜仗,胡宗南的精锐36师被消灭大半,师长险些被活捉。
西北野战军仅仅以几万人之众,一直拖着胡宗南的数十万大军,利用陕北的地形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在毛主席和彭德怀的指挥下接连取胜。积小胜为大胜,短短一年多时间,西北野战军就歼灭了自身数倍之敌,我军是越打越多,越打越猛。
1948年4月,在全国战局对蒋介石不利的情况下,胡宗南只能放弃延安,仓皇撤退了。我西北野战军于同月收复了延安,这座有着革命意义的城市再次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中。
暂时放弃延安意义重大,毛主席的神来之笔
胡宗南进攻延安,毛主席作出了暂避其锋芒,转战陕北的决定,从军事角度来说,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毛主席打仗讲究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用延安的两三万人就能拖着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在陕北绕圈圈,打乱敌人的全盘部署,伺机歼敌有生力量,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毛主席以自己为诱饵,胡宗南就是一条大鱼,死死拖着不放,这样能为全国其它战场缓解巨大的压力。如果胡宗南的精锐大军一旦到了中原、华东、华北战场,对各大战场上的我军将士来说,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当然,我军在陕北能以两万多人打败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除了毛主席等人出色的指挥外,更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和战士们的牺牲。
总的来说,转战陕北对解放战争的意义非常大,为最后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如任弼时所说:在军事上,我军以一支小队伍而牵制胡宗南几十万大军于陕北,使其无法抽调到别的战场,从而为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和各解放区战场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