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乱入城,大乱避乡,浩劫入野”是我国古代对战乱避祸的形象概括。
纵观我国古代社会的历史,频繁发生的战乱和灾害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使得人们对于战争避祸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
对此,我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家们也有很多精辟之论,这些对于战乱避祸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观点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小乱入城,大乱避乡
“小乱入城”和“大乱避乡”这两种观点都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于战乱避祸所做出的积极反应,两者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社会对于战乱避祸所持的积极态度和认识。
“小乱入城”是指在一些小的地区发生战乱,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财产遭受到严重威胁,就会纷纷迁移到比较安全的地区进行避难。
这种对于战乱避祸的看法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总结出来的。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于战乱避祸所做出的积极反应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其中较为典型的几种。
“乱世”与“太平”
我国古代社会思想家们的战乱避祸观对于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乱世”和“太平”的观点可谓是影响最大,也最为深刻。
对于“乱世”的看法,我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朝代更迭的频率越高、时间越长、战乱越频繁,那么社会就会陷入更大的动荡之中。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动荡局面的产生,人们就会选择在朝代更替后寻求“太平”。
这种观点对于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思想中对“太平”的描述。
在儒家思想看来,太平就是天下统一、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的状态。
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太平状态,就需要统治者能够做到“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大治,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圣人常受不仁之祸,而不能以仁德镇之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们看来,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常常会受到不仁之祸,但是却并不能用仁德去镇压这种祸患。
这种观点对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首先,这种观点告诉我们,在面对不仁之祸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地去承担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观点能够有效地减少战争和灾害对于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事实上,在面对战争和灾害的时候,积极应对的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积极地应对才能够有效地减少社会中出现的混乱局面,从而能够使社会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最后,这种观点还告诉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仁德观念。
因此可以说这种观点对于我国古代社会中一些政治集团和统治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古代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地发展。
“凡治天下,必因天地之性,假万物之情,因人而施,无不可为者”这句话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的政治主张,也是我国古代战乱避祸观的一种表达形式。
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因天之性而顺之,假万物之情而施之,无不可为者”。这里所说的“因天之性”和“假万物之情”指的是自然法则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句话主要讲的是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本性,去顺应各种自然现象,然后运用各种自然现象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样的观点可以说是对我国古代战乱避祸观中“因天之性而顺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战乱避祸观中“假万物之情而施之”思想的发展和补充。
因此,这句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战乱避祸观中对“因天之性”和“假万物之情”思想发展和完善的集中体现。
可以说,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从而推动了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虽然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对于战乱避祸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思想,但是这些认识和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这就使得我国古代在战乱避祸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我国古代社会的战乱避祸是在长期与各种自然灾害进行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使得我国古代的战乱避祸观中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非常片面。
其二,我国古代社会频繁发生的战乱避祸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越来越片面。
“天理”与“人情”
我国古代社会对战乱避祸的认知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不管是“小乱入城”还是“大乱避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古人对战乱避祸的认知。
从我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史角度来看,人们对于战争避祸的认知其实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些观点既是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也是对我国古代社会所面临各种问题的深刻反思。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思想观念和认识才使得我国古代社会才能够在不断地进步中不断地发展,才能够在历史中不断地向前迈进。
其实,这种思想观念和认识不仅仅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家们所具有的,实际上,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一种普遍心理。
纵观我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多思想家们对于战争避祸的认识和认知。
在这些观点和认识之中,有很多都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思考的,并不是像后世学者所说的那样,只是一种纯学术意义上的探讨。
无论是“小乱入城”还是“大乱避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我国古代社会对于战乱避祸现象的一种认知和态度。
这些观点和认识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古代社会思想领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古代社会,统治者和思想家们对于战乱避祸的认识和分析大多都是以和平避祸为主,对于战争避祸的认知则相对较少。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环境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范围相对较小,所以对于战乱避祸的认知自然就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与此同时,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农业社会之中,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对于战乱避祸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我国古代社会对战乱避祸的认识相对较少。
当然,对于战乱避祸认知的缺乏也是我国古代社会统治者和思想家们对于战争避祸认知相对较少的重要原因。
此外,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内卷和封闭状态之中,这也是我国古代社会对战乱避祸认知相对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对战乱避祸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对战争避祸的看法和认识,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对于和平发展的向往,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社会对和平发展的一种向往。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于战乱避祸的看法和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们关于战乱避祸的观点也是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观点对于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元明易代之际文人的“避祸远害”心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