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粟裕得知“皖南事变”之后,恨恨地自言自语:“对顽固派绝不能一味妥协,只能有理、有利、有节地打!血债要以血偿还!”
1941年1月20日,中央重组新四军。
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全军改编为七个师一个独立旅共九万余人。粟裕任第一师 师长。第一师下辖三个旅,由苏北指挥部三个纵队改编而成,第一旅旅长叶飞,第二旅旅长王必成,第三旅旅长陶勇。一师主要活动在江苏中部。
当粟裕启程前往组建第一师师部的时候,陈毅问他:“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吗?”
“军长放心,哪里有群众、有敌人,哪里就有我们的发展。”
“好!好!我过几天就去看你们了。”
粟裕目送陈毅离开之后,就开始思索如何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
苏中革命根据地
苏中,位于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以东,北起斗龙港,东临黄海,面积约二万三千多平方公里。这里临近南京、上海,扼制长江下游北侧航运通道,苏中历来是官僚资本江浙财团的重要源料基地。沦陷后,成为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后方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供应基地。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战略作用,定然是日、蒋、我三方必争之地,斗争肯定会极端尖锐和复杂。
最后,粟裕下定了决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
此时的蒋介石开始和日寇媾和,很多国民党将领都公开投敌。李长江在泰州城挂起太阳旗,摇身一变,成了汪精卫的“反共救国军”。
2 月上旬,粟裕接到军部来电:“李长江在泰州公开投敌,通电就任伪军第一集团军司令,阴谋很大,海安、东台及兴化均在其计划之内;此贼不除,后患甚多,望集全力解决之。”
2月18日,粟裕分兵三路出击。19 日即连克姜堰、石家垡、苏陈庄。20 日攻克泰州城。
李长江猝不及防之下,翻墙逃脱。三天作战,第一师歼敌三千多。
与此同时,日寇也在2月18日,对苏中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一次大“扫荡”。
在歼灭李长江所部之后,粟裕立马撤出了战场,按照原定计划进行反“扫荡”,并以主力一部转移至东台以北,打击北犯日军。
歼灭李长江和反“扫荡”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叛国投敌的民族败类和日本侵略军,警告了投降派、亲日派;国民党投降政策也被暴露在广大人民面前。
苏中军民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为根据地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此后的斗争也从反摩擦为主转为反“扫荡”为主。部队在反摩擦作战中。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
有些同志甚至产生了一些不好的观念,认为我们不去刺激敌人,就可以避免敌人的“扫荡”。
为了避免这种不良趋势,粟裕认为要从战略上转变作战方针,必须首先统一干部思想。
4月10日,粟裕召开会议:“……我们要把游击战打得热火朝天,像老百姓过年放鞭炮一样,遍地开花,处处响枪。这样,敌人虽然占领了城镇,无异于 自己设下圈套,往自己脖子上套!”
大家都被他的比喻逗笑了。
“我们面对着敌人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中间仅隔一道长江,同敌人唱‘对台戏’,这下可精彩啦!我们这里打一个胜利,消息是封锁不住的,很快就会传到南京、上海,政治意义太大了。大家要把眼光看得远一点,苏中抗日根据地地处长江下游,将来战略反攻时,敌人从长江逃跑,我们像打渔人一样,在长江口张上一个大渔网,统统把它收罗起来……”
盐城保卫战
苏德战争之后,日寇野心进一步加剧,在7月20日,气势冲冲地冲向了新四军军部盐城。
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粟裕说道:“敌人集中兵力去北线扫荡,南线就空虚了。这好比光着屁股等着挨打。我们就狠狠地打他个皮绽肉烂!”
趁着敌人后方空虚,粟裕命令各部队四处出击,分别攻占了敌人的各个据点,同时破坏了敌人公路、桥梁等后勤运输线。
粟裕所部给日寇造成巨大的伤亡,日寇不得不暂时放弃摧毁新四军军部的企图,转而南下企图首先控制苏中。
苏中的战斗开始升级。
粟裕率领部队在黄海边上和敌人捉迷藏。
粟裕让一个班在前头吸引敌人,主力则一边转移,一边修整,等敌人发现的时候,新四军则已经瞅准了它的弱点,以神速的行动,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灭它较孤立的一路。等敌人的主力赶来增援,新四军又早已无影无踪了。
粟裕领导全区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扫荡”。仅1941 年1 月至11 月就作战三百三十四次。歼灭日伪军九千余人,俘虏三千八百九十人,挫败了敌人全面伪化苏中的企图。
1943年,日军从各个据点倾巢而出,对苏中革命根据地开始清剿”和封锁。为了粉碎敌伪的“清剿”和封锁,粟裕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
他集中苏中各分区的短枪,组成了一百多个短枪队,在“清乡”区内,神出鬼没,打击汉奸、特务、伪“清乡”人员。短枪队或在敌人交通路上拦截汽车,捕捉敌特工;或深入虎穴,捕杀罪恶昭著的汉奸。
1943 年8 月下旬,粟裕率部队发动数十万群众,在部队和地方武装的掩护下,在三百余里的“清乡封锁线”上同时破袭。
在新四军和群众的打击下,许多伪军被迫放弃据点,抱头鼠窜。粟裕则率领新四军攻占了敌人多个据点。
苏中度过了1943年艰难的苦日子,很快就迎来了1944年的新局面。
反攻之战——车桥战役
1944年,粟裕对陈丕显说道:“我们一直强调‘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眼下苏联红军老大哥快把德国鬼子逐出国境,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正加强反攻,小日本的日子不好过,正在作垂死挣扎,我认为现在我们要抓住时机,应把领导重心从坚持为主,转到发展为主。”
“有道理,是到了反攻的时候了。你说我们从哪儿开始好呢?”
粟裕走到地图前面,指着一块地方问。“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儿打一个大仗?”
“车桥?”
“对!车桥。”
“在这儿发起攻势作战,会不会刺激敌人,引起敌人对我新四军的大规模报复行动?”
“日军现在是穷途末路,在我发起攻势作战后,难以对我进行大规模报复‘扫荡’,即便有些小动作,在我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影响也不会太大。”
“如果我们攻下车桥、泾口就好了,我们就可背靠苏北,与淮北、淮南连成一片。”
“这次战役,我打算让副师长叶飞负责战场指挥,我掌握全局,你看如何?”
最后战役还是交给了叶飞。
3月4日,三旅七团率先出发,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叶飞所部拿下了车桥。同时,韩庄战役也打响了。
到了7日,战役胜利结束。共摧毁日伪军碉堡五十座,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四百六十多名。其中,生俘日军二十四名,歼灭伪军五百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
之后新四军,先后解放了淮安以东纵横百余里地区。苏中、苏北、淮北、淮南根据地随即连成一片。
车桥大捷,振奋整个中国的人心,是粟裕战略智谋的“代表作”,它揭开了华中敌后的反攻作战的序幕,标志着抗战的最后胜利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