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徐州军事集团的覆灭,与蒋氏、徐州“剿总”做出的一个误判有关,并且他们都对这个判断超级迷之自信,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负向连锁反应。
黄百韬兵团撤至运河西岸,并被围困在碾庄圩后,蒋氏认为李弥兵团在徐州北边防御,邱清泉兵团在徐州以西“击退当面之敌”,现黄百韬兵团终于渡过运河,“则徐州似已可保虞”。
看到没,蒋氏一直坚信我军攻击的重点在徐州,并不是黄百韬兵团,即使后者已经被围在了碾庄,真不知道他们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而对战事重心在于徐州的误判,让国民党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看似积极主动实则一举一动都非常被动的选择。
他们担心我军从西面威胁徐州,于是着急忙慌把徐东的李弥兵团西调徐州,以致黄百韬兵团失去侧翼保护,孤悬徐东;
黄百韬兵团被围后,又急忙派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进救援;邱、李兵团一出,为弥补兵力空虚的徐州防务,又不得不急调原驻防津浦路徐蚌段枢纽宿县的孙元良兵团开赴徐州。
孙元良兵团离开后,宿县只留有为数不多的部队守备,结果很快就被中野攻占了。宿县一丢,国民党军徐州军事集团与蚌埠军事集团的联系就被切断了,且徐州方面的粮弹供应都再得不到保证。
黄百韬兵团被围,宿县已失,蒋氏于是命令黄维兵团以最快速度不顾一切地从驻马店经蒙城向宿县攻击前进,以期重新夺回宿县,甚至与杜聿明集团联手解黄百韬之围。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黄维兵团被围在了双堆集并最终覆灭。
黄维兵团被围,蒋氏又妄图让黄维兵团就地抵抗来个中心开花,同时让杜聿明集团和李延年、刘汝明集团实施对我军的南北夹击,结果又送掉了杜聿明集团。李、刘兵团要不是对救援不太积极,或许也很难逃跑。
一个深信徐州将遭受重兵攻击的愚蠢误判,推倒了失败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就这样葬送了国民党军最为精锐的徐州军事集团。
其实黄百韬兵团覆灭后,蒋氏日记有“生不如死之感”的记载,刘峙后来也回忆说,“黄兵团覆没,所谓徐州会战的命运已经决定。”
黄维兵团覆灭后,蒋氏知道大势已去,决定开始着手部署长江防御,淮河之线则作为战略前进阵地。郭汝瑰对此评价说,所谓守江守淮都不过拖延时间而已,对方可随时过江也。
参加指挥淮海决战的华野张副参谋长则说,蒋氏在战役指挥上为保住一个军,结果丢掉一个兵团,以后又为保住一个兵团,结果丢掉五个兵团。敌人的指挥错误和失败,虽然由多种因素,但又是必然的。
这就意味着,国民党军决策层及执行层从始至终都没搞明白,所谓徐蚌会战的“牛鼻子”到底在哪,反而一直被我军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