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太平天国的宝藏一直找不到?究竟在何处呢?
迪丽瓦拉
2025-08-06 00:03:24
0

“天京事变”后,因洪秀全不信任任何人,石达开一气之下自立门户;石达开虽有军事才能但孤掌难鸣,1863年在大渡河畔全军覆没。石达开死后,关于他的传说非常多,其中有一个就是关于宝藏的:在大渡河失败前夕,石达开自知凶多吉少,所以提前将大量的金银财宝都藏了起来,而且还留了一张藏宝图,图上写着“面水靠山,宝藏其间”。

太平天国覆灭后,据说在南京城宫殿下藏有大量的宝藏,曾国藩兄弟对此更是深信不疑,破城之日对南京城开始大肆地寻找宝藏的下落,究竟有没有找到宝藏就不确定了?

我们不禁好奇:

太平天国真的藏了很多的宝藏吗?

那这些宝藏最终去了何处呢?

真的有宝藏吗?

很多人说:太平天国在南京苦心经营了十年的时间,一直都有洪秀全藏有大量金银财宝的传说,估计宝藏之说并不是空穴来风。

太平天国为了应对清军,采取了一项制度:

不管是你的私人财产还是公家财产都必须要统一集中到“圣库”,其实就是到洪秀全手里去。

老百姓的生活必须品是由圣库统一分配的,如果老百姓的手里私藏金子1两或者还是银五两的,只要是被太平军发现都要问斩。

这一项制度引起的结果:洪秀全很有可能藏了一批宝藏,为啥这样说呢?

太平天国的财产都集中在洪秀全等人手里,要说“窖藏”还是很有可能的。

而且洪秀全在修建宫殿的时候,可以说是倾尽所有,掠夺了不少宝物放置在宫殿里,后来李秀成被抓以后,在供状中也曾提到过这件事情:

“昔年最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王长兄、次兄且用刑俊法搜刮各馆之银米。”

李秀成说的王长兄指的是洪秀全,

次兄指的是杨秀清;

虽然明面上设置了圣库,但实际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到了洪秀全的手里,也在另一个层面说明:太平天国实际上是洪氏嫡系在掌管,而“圣库”不过是洪秀全的“私藏”而已。

还有人说洪秀全在进入天京以后,就开始躲在深宫之中,10年的时间没有出来。

没有洪秀全亲自允许,任何人是不能进入天王府的,对其他的异性王侯很不信任。

对洪秀全来说,觉得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就是天王府,如果他想私藏宝藏的话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宫殿附近或者是下边。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在审问李秀成的时候,直接问他:“城中埋藏的金银你能指出几处不?”

“城中窖藏金银能指出数处否?”

李秀成并没有直接回答,在《李秀成自述》中有这样一句话:

“G库无存艮银米”

“家内无存金艮银”

李秀成如此说似乎又在说压根不存在“窖藏”这回事。

后来太平天国长期受到清军的围剿,平常的开支非常大,剩不下大量的财物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很有可能不存在“宝藏”一说。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曾国藩兄弟攻破南京城之时,到处寻找窖藏的下落确是真的。

曾国藩甚至为次下令:

“凡发掘贼馆窖金者,报官充公,违者治罪!”

而且在曾国藩上报朝廷的奏章中,对宝藏一事也是毫不避讳。

不过关于宝藏还流传着一个说法:湘军破城后不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得了宝藏。曾国荃所率领的部队是最先进入南京城的,挖到了洪秀全的宝藏以后,收入自己囊中,为了毁灭证据,一把火烧了天朝宫殿。

那么这一点可信呢?

在清人的笔记中记载:洪秀全的窖金中有一个翡翠西瓜,据说是从圆明园那里传出来的,翡翠西瓜上有一个裂缝,黑斑跟西瓜子一样,红颜色的地方跟西瓜瓤一样,看上去焕然天成。

而这件宝贝却在曾国荃的手里,而后来曾国藩给同治帝的奏折否认了“窖金”的事情,只是提到了“伪造的玉玺”跟金印,至于其他的没有提,更不用翡翠西瓜。

还有一个记载让人想入非非:

宫保曾中堂之太夫人,于三月初由金陵回籍,护送船只,约二百数十号

曾中堂指的就是曾国藩,曾国藩的母亲从金陵(指的就是南京,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回老家,单单护送的船只就二百多只,虽说曾国藩已贵为中堂,但也不至于如此阵仗,所以很多人怀疑:同曾国藩母亲一起回老家的是不是还有其他的东西呢?

再到后来,南京城内仍旧流传着很多关于太平天国“窖金”的传说,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很多的军阀都想要发掘太平天国的窖金,很多的迹象说明似乎都在证明南京城内确实有宝藏。

还有人说:天王府虽被曾国荃一把火烧了,但是还有不少地方没有被烧到,而那座“金龙殿”仍旧存在,近百年的时间,一直都没有人对金龙殿下边进行勘察,宝藏是不是藏在金龙殿下边呢?

总而言之:太平天国是否藏有宝藏都是个谜,至于曾国藩兄弟有没有挖到宝藏更是个谜。

大渡河畔,石达开的宝藏是真的吗?

据说,在抗战时期,刘湘曾偷偷地调了1000多人前往渡河边挖掘,从高升店后坡下边,从山壁上凿了三个口,每个口都堆上石条,用土封起来。

不过似乎收获并不大,先挖开的两个洞穴,里边仅仅发现了很少的金玉和一些残缺不全的兵器;

当刘湘打算挖第三个洞穴的时候,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立马派出古生物兼人类学家马长啸博士等人前去,并且直接发电报阻止继续挖掘。

没过多久,刘湘接到命令需要率领部队出川参加抗日,这件事也不了了之了。

除了大渡河石达开宝藏的传说,在重庆南川市也有关于石达开宝藏的传说:据说当年石达开经过南川,留下了一批宝藏,只要能能找到一处名叫“太平山”的地方,就能找到石达开的宝藏。

这些看上去跟真事似的记载,让人们觉得石达开确实是留下了宝藏,那么,真的是如此吗?

在大渡河岸边有一个村叫安顺村,在安顺村流传着一个说法:

石达开带着部队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随身携带了很多的金银财宝,这些金银财宝被分别放到了七个棺材里边,然后派人将这些棺材全都埋藏了起来。

不过这些埋藏宝藏的人被守在洞口的十个人全部都杀了,而这十个人回去吃饭的时候也全部被毒死,而做饭的厨师也被一箭射死,所以说石达开的这批宝藏究竟埋在哪儿也跟就没人知道。

“太平山”上真的有宝藏吗?

说道“太平山”还真有这么个地方,在重庆南川市鱼泉乡王坪确实是有一块岩石刻着“太平山”三个人,太平山三个字是楷体字,每一个笔画都呈麦穗的形状;不过据文物管理所的人员介绍说:太平山三个字时间太久,已经风化得很严重,确实不能确定其刻字的年代了。

不过据说这个“太平山”曾经是太平天国筑造兵器的地方,从一些遗址附近也确实挖出了一些清华、粗瓷的碎片,经过鉴定是清末时期的,跟太平天国存在的时间还是基本吻合的。

但确实没有证据证明这个就有什么宝藏,不过都是民间的传说而已。

在太平天国覆灭以后留下了两个疑案:

1、太平天国究竟有没有留下宝藏?(这一点压根就不确定,更不用在哪儿?)

2、翼王剑究竟去了哪里?

不过也有专家推测:太平天国是不可能藏有宝藏的,毕竟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粮草短缺,没有后援支持了。

其实我们这样看的话:关于太平天国宝藏大多都仅限于传说而已,并没有发现什么实质性的证据可以证明他的存在,石达开全军覆没后,就更没有人知道宝藏的事情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为什么蒙古帝国起初以掠夺为主,... 前言: 对外掠夺,是蒙古帝国得以起家的秘诀。因为这一点,保证了蒙古的军事强盛。但是,随着蒙古帝国的...
原创 司... 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其中,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博弈,更是精彩纷呈。空城计这出经典大戏,...
原创 同... 金庸武侠中,有很多间接出场的高手,比如少林派创始人达摩老祖,《葵花宝典》和《辟邪剑谱》的创制者前朝太...
原创 董... 公元189年,就在董卓刚刚入京三天之后,董卓忽然召开了一场特殊会议。 在这场特殊会议上,董卓提出:...
原创 “... “赤穗浪人复仇事件”是日本古代三大复仇事件之首,在日本知名度极高,改编作品是层出不穷。但鲜为人知的是...
原创 1...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开始大规模入侵我国,先是发动了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等大战役,1938年日寇...
原创 李... 李莲英的胞姐怀揣着一个尘封多年的秘密,直至大清帝国覆灭的尘埃落定,她才鼓起勇气,将这个震撼人心的真相...
原创 扶... 要想知道谁的死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最大,只需要假设一下如果他们不死,历史会发生什么?就会明白了。 一、扶...
原创 她... 本文共2197字,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前言 《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所著的一部小说,其中三气周瑜是三...
原创 国... 陈赓和宋希濂,一个是我国的开国元勋,一个是国民党中将,这两个不同阵营的人,按理来说应该道不同不相与谋...
原创 1...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有55位高级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分别授予王建安和李...
原创 清... 近几年,各类清朝宫廷剧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剧中围绕皇帝、后宫女眷、阿哥、大臣及宫中的太监等角色,产...
原创 川... 杂牌军出川抗日,各大战区避之不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炮声,震醒了整个中华民族,全国人民...
淄博周村:银子市的生意经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是鲁商文化的发源地,自1904年开埠,商贸业的繁荣催生了众多票号银庄。据记载,这里...
原创 吕... 秦末,群雄并起,战乱不断,一大批名将横空出世。彭越,与韩信、英布被后世誉为“汉初三大名将”,在楚汉战...
原创 清... 所谓“贪官污吏祸之胎”,一个国家,如果贪官越来越多,那么最后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局,而古代一朝接一朝的...
原创 1... 1949年,兰州的庆功会现场热闹非凡。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将士们那是喜气洋洋,大伙儿聚在一块儿,庆祝咱...
原创 三... 1949年春,中国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百万雄师集结长江北岸,蓄势待发。一场关键的渡江战役竟因一阵风...
原创 从...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情况的简要回顾 《三国演义》中第九十五回讲到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说的...
原创 1... 在一代武侠大家金庸的笔下,书写了无数叱咤武林的绝世高手,他们行侠仗义,替天行道,引起我们无限遐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