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视死如归谭嗣同,逃亡日本康有为,一个不愿生子,一个娶六妻
迪丽瓦拉
2025-08-06 02:34:06
0

清朝是中国封建集权的巅峰时期,如果说嘉庆皇帝登基是这个封建王朝的分水岭,那么光绪皇帝所做的贡献则是晚清末期最不容忽视的存在。

光绪没有其他皇帝的短视,而是清晰地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并且肯屈尊降贵地向其学习,试图以实际行动改变现状。讲真,若非有慈禧太后的干政,光绪极有可能带大清朝步入末日的辉煌。

尽管光绪在位期间收复了新疆、正式设立了台湾省,而他最为后世铭记的贡献其实还是“戊戌变法”,毕竟前两项功绩只是借他的名义下诏罢了。这场轰动世人的变法,最终虽以惨烈的方式告终,却捧红了一个名人——康有为。

戊戌变法当然不是康有为一个人的功劳,这其中还有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挥的作用。然而,谭嗣同决然赴死,而康有为却在这场变革中毫发无损。

同样是救国图存,对比康有为和谭嗣同,方知何为“君子”。

一、变法之前,困顿迷茫

1875年,年仅5岁的光绪成为了大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年幼的他甚至还需要太监抱着,才能坐上那高高在上的龙椅。而慈禧和慈安太后,则成为了大清朝的实际掌权人。

这一年,十岁的谭嗣同深受王夫之思想的影响,初次得到了爱国主义启蒙。而17岁的康有为还在做着科考的准备。

四书五经、仁义礼智信,此时的他们都不知道,真正能改变世界格局的可不能靠这些儒学思想。

在接受西方思想开悟这件事上,康有为明显走在了众人的前面。他率先意识到传统文化学术无法救国,便对西方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是光绪五年,即1879年,足足比谭嗣同的顿悟早了9年。也就是在这一年,是康有为人生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便给了他极大震撼。

此后,康有为逐步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也清楚了腐败的朝廷轻易被洋枪大炮叩开国门的根源。于是,他越发渴望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式,挽救危亡中的大清朝。

1889年,19岁的光绪终于可以亲政了,前提是必须迎娶慈禧太后的侄女,即后来的隆裕皇后。而所谓的亲政其实还是脱离不了慈禧的束缚,年轻的小皇帝想放开拳脚,势必要与慈禧太后的利益集团发生对冲。

光绪是认同西方文明的,尤其是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印象深刻。就在他亲政的第二年,便萌发了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来改变清朝积弱局面的想法。

直到甲午战争爆发,从光绪皇帝到康有为、谭嗣同等人都大受刺激。主战的光绪皇帝几番拖延,最终还是在慈禧的压力下,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他内心的痛苦不比任何人少,这种作为一国之君的窝囊让他急需渴求变法。康有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二、变法之初,乍现曙光

在光绪亲政的前一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考试,并且第一次上书光绪,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主张。当然,这一次以失败告终。

1895年,李鸿章签下了《马关条约》,直接激起了广大爱国人士的一腔愤慨。当时,康有为本就在京城准备应试,便联合18省的举人联名请愿,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谭嗣同也在其中。

这份奏疏意义非凡,它所提出的各项主张与光绪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遗憾的是,它并没有直接呈送到光绪手中,光绪还在苦恼找不到知音人,束缚了他的大展拳脚。幸运的是,康有为考中了进士,他终于有机会直接将变法的理念讲给光绪听。

这之后,康有为呈上了第三封奏疏,这一次,压抑着屈辱、愤懑和怒火的光绪皇帝看到了曙光。康有为提到的“富国”“养民”等变法内容就像鼓点一样,敲在了光绪的心里。然后,他便命人抄录了4份,其中一份送给了慈禧太后。

就在康有为积极劝说光绪变法的同时,谭嗣同也结交了一位重要的朋友,他就是康有为的爱徒梁启超。

变法开始前,康有为与梁启超共同组织了保国会,而谭嗣同也逐步成长为了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898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戊戌变法开始了。它被称为“百日维新”,在这短短的三个月里,康有为等人经受着各方打击,即便他们身后有光绪的支持,依然无法与守旧派相抗衡。

因为触及到了守旧派的利益,他们频频上书慈禧,直言要杀了康有为等人,形势十分危机。敏感的光绪是最先意识到大事不妙的,他接连两次给康有为发布密诏,他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皇位不保的结局,仍然给了康有为最后的保护,警醒道:“迅速前往上海。”

康有为接到密诏后,与谭嗣同抱头痛哭。光绪终究是个傀儡皇帝,这种无奈和无助让康有为等人倍感恐慌。这时,他们想到了一个人,并且孤注一掷地将希望投注到了他的身上。

三、变法失败,各有结局

在接到光绪的密诏之后,谭嗣同向光绪提出了拉拢袁世凯的想法,而谭嗣同更是亲力亲为地找到了袁世凯,希望手握兵权的袁世凯可以选择辅助光绪“清君侧”。

但是,谭嗣同终究是天真了,善于伪装的袁世凯在他的面前装出义愤填膺、大义凛然的模样,转身就成了无耻的告密者。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无情地发起了一生中的第三次政变——戊戌政变。在痛骂了光绪后,便将光绪幽禁了。此后,慈禧又以雷霆手段封锁了北京各大城门,并派出3000精兵强将围捕维新派。

这时,康有为和谭嗣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事发后,梁启超迅速找到日本使馆,请求伊藤博文搭救康有为。与此同时,梁启超开始劝好友谭嗣同众人共同前往日本。可是固执的谭嗣同不肯,他置自身安危于不顾,还在策划着如何救出光绪,最终自然以失败告终。

在面对梁启超的善意时,谭嗣同的做法让人钦佩不已,他选择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去做这变法流血的第一人。这是他为变法所做的最后的反抗。

谭嗣同告诉梁启超:“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声声铿锵有力的回答,正是谭嗣同不屈的意志和不甘的反抗。

9月24日,谭嗣同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人“戊戌六君子”被捕,并在4天后于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英勇就义。

谭嗣同,终是成为了梁启超口中的“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四、戊戌君子,铮铮铁骨

人杰地灵的湖南总是英雄辈出,谭嗣同便是其中一个。他在弘扬湘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最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是值得后世称颂。

谭嗣同的就义与李大钊等革命英雄的结局大同小异,可悲的是,当时被蒙昧的百姓并未意识到他们牺牲的意义,反而成为了鲁迅笔下“蘸着人血馒头”的无知之辈。

在《觉醒年代》中有这样一幕,一群就义的青年被处决后,民众们纷纷奔向那摊血迹面前,拿起馒头蘸上热气腾腾的鲜血,幻想着这是救命的灵丹妙药,何其可悲!

谭嗣同本可以逃过一难,可他定要用死亡为世人敲响警钟。慈禧太后恨他入骨,刽子手使用的武器也从利刃换为钝刀,以至于在被砍了三十多刀后,谭嗣同才咽气。

杀人诛心!

却未曾动摇前仆后继的革命者!

就义之时,谭嗣同不过33岁。

谭嗣同被捕入狱,便已经做好了以死明志的准备。可是,年轻的他甚至未曾与妻子留下一个孩子。

谭嗣同的妻子叫李闰,两个人是包办婚姻。然而,他们其实是琴瑟和鸣的夫妻,也是志同道合的伉俪。他们曾有过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尽管李闰也受过思想教育的启蒙,却依然挣脱不了“无后为大”的思想禁锢。

李闰曾几次央求谭嗣同纳妾,都遭到了拒绝。当时的谭嗣同想到的不是个人小利,而是国家的生死存亡。当李闰意识到丈夫所做之事时,谭嗣同却遭到了逮捕。

这个无助的女人耗尽家当,只为了再见丈夫一眼。当她打通关系,得以在狱中与谭嗣同一见时,便从他的眼中看到了不可动摇的赴死决心。

那一刻,想到不曾为谭家孕育子嗣的李闰眼睛湿润了,她颤声地说:“这许多年,我竟未能为你生下一儿半女,是我愧对于你!”

谭嗣同先是一愣,而后便对爱妻说:“如今这世道,多一个孩子,岂不是多一个奴隶?若有人能够改变这旧世界,便由你替我看看吧!”

多么君子的答案!

谭嗣同牺牲后,李闰并未因此甘心地隐入尘烟,而是积极地投身女权运动,甚至顶着巨大的压力,成为了浏阳女子学校的名誉校长。

她以实际行动响应着丈夫的未竟遗愿,而谭嗣同更是为后世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五、眠花宿柳,欺世盗名

相较于谭嗣同的君子之行,康有为的做派却让人诟病。当然,保存革命火种情有可原,可是提及他的私人生活,真是让人哑然。

能够领导戊戌变法,康有为就绝非凡人。在他的变法主张中,有一条就极为超前,那就是坚持“一夫一妻”制。就连他的女儿裹脚,也是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看起来很开明对吧?然而讽刺的是,康有为本人并未能遵守,反而娶了六位太太不说,在晚年更是天天狎妓。

康有为的发妻叫张云珠,年长丈夫三岁,是个识大体、温柔敦厚的贤妻。她的一生与康有为育有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康有为坚持不让女儿裹脚而引起全族不满时,是张云珠顶着压力支持着丈夫。康有为出逃日本后,更是张允珠冷静地带着全家人夜逃,这才幸免于难。

值得注意的是,康有为的第二任妻子梁随觉并非续弦,她与康有为结识于变法之前。在康有为做出逃亡决定时,唯一带走的人就是梁随觉。

康有为迎娶梁随觉时,她是个18岁的妙龄少女。不过,梁随觉对康有为是真爱无疑了,那些康有为留下的珍贵手札,都因她的珍视而保存完整,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907年,50岁的康有为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三位妻子,她叫何旃理,当时只有17岁。

康有为与何旃理相识于美国,康有为在美国举行巡回演讲,他的儒雅和博学都深深地吸引了台下年轻的何旃理。大胆的何旃理表达了欣赏之情,两个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此后相伴便是7年。

遗憾的是,红颜薄命的何旃理早亡,也为康有为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如果说他最敬重的是发妻张云珠,他最难忘的便只有何旃理。

康有为最不愿意提及的一任夫人,便是第四任的日本妻子市冈鹤子。康有为在日本生活期间,市冈鹤子是家中的佣人。二人结识时,市冈鹤子年仅18岁,而康有为已经55岁了。

康有为并非专情之人,就在与市冈鹤子结合之后,他生命中的第五个女神出现了,她叫廖定征。不堪寂寞的市冈鹤子,也就是在这期间与康有为的儿子康同篯发生了情感纠葛,更是怀上了对方的孩子。当时,康同篯极力劝说市冈鹤子打掉孩子,而市冈鹤子只得偷偷回到了日本,并且生下了女儿。

大概是生活太苦了,市冈鹤子在女儿长大后,才将她的身世告知,而后便卧轨自杀了。也难怪康有为不愿提及这段婚姻,确实有损家族声誉。

廖定征嫁给康有为时也是18岁,此时的康有为57岁。饶是如此,廖定征依然为康有为诞下一女,只可惜这个苦命的女儿只长到了12岁便去世了。而康有为过世后,无人照料的廖定征只能孤苦地走完一生。

尽管家中已有众多娇妻,康有为仍然在1919年时,在浪漫宜人的西湖边上,对一位青春少女一见钟情。她叫张光,不消说,在被康有为盯上时也是18岁。康有为携重金相聘,贫寒的张家几番拒绝后,还是将妙龄的女儿嫁给了62岁的康有为。

迎娶了心中的“西施”,康有为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然而,当时道喜的好友众多,却唯独不见康有为的妻儿。

好笑的是,娶了六房妻子的康有为,却在晚年频频爆出丑闻,甚至因为无钱偿还嫖资,而被人取笑。

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这样评价康有为:“国之将亡必有妖;老而不死是为。”

酷爱妙龄少女,这样的康有为是不是像极了伪君子?他真的不配与谭嗣同相比,难怪梁启超也甘愿与其断交。

六、真假君子,高低立现

康有为人生的分水岭自然不是戊戌变法,而是从他逃亡之后开始,成了彻头彻尾的“保皇派”。尤其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毅然地选择反对共和制,且不遗余力地寻找复辟契机。

可以说,他是革命家没错,可他所主张的资产阶级民主与封建制度的开明根本是两个概念。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搬走压在劳苦大众身上的这座封建主义大山,所以,他的革命并不彻底。

这是康有为在做事方面与梁启超最大的不同,也是他们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

在私德方面,康有为则更加有亏。

他一方面宣扬“一夫一妻”的先进,一方面又三妻四妾不停,这种利己的享乐主义,又与视死如归、心怀大义的谭嗣同截然不同。

相较而言,世人也会更加尊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魏...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在这个时期虽然是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但是也是历史上人才最多的一个时期。可以说,在这...
原创 在... 前言: 历史真的如我们所知那般简单吗?英雄与叛徒之间,是否存在着我们未曾探索的灰色地带?当一份尘封已...
原创 1... 一张照片一段历史:回顾陈赓将军最后的日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让人铭记,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
原创 降... 军阀时代的中国,风云变幻,政局动荡,而军阀曹锟却以一副“大老粗”的形象,出人意料地成了河北大学的创办...
原创 慈... 前言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女性之一,她在晚清时期掌握了大清帝国的实权,但不是利用权力来为国...
原创 《... 窦昭和苗安素是闺蜜关系,两人自幼相识,感情深厚,一起经历了很多困难,互相信任。 《九重紫》窦昭和苗安...
原创 志... 战争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是极其残酷的事情,所以今天的人们都在为和平做着不懈的努力。我国在近代历史上可以说...
原创 狄... 狄仁杰,如今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的第一反应就是“神探”,而有关狄仁杰推理断案的影视剧也是层出不穷,比如...
原创 封... 封神演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仅次于西游记的神话传奇故事小说,其大气磅礴地描绘了武王伐纣的过程,也详细阐...
花脚大仙分享:《湘见万年—文物... 湘见万年 ——文物里的湖南故事 (衡阳展)之五 衡阳市博物馆特展 花脚大仙分享 《湘见万年—文物里的...
原创 苏... 在历史的河流之中,总有一些深沉的时刻,让它们的余波久久未能平息。 苏联帝国,一个曾经辉煌的名字。它仿...
原创 汉... 刘病已(汉宣帝)能当上皇帝,堪称中国历史最神奇的一段故事,即便汉武帝活过来,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江山会...
原创 老... 老秀才一句话,惊出红军将领一身冷汗,毛主席立即下令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至四川大渡...
原创 如... 我们看历史的时候,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遗憾的事情,有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有的则是功败垂成功亏一篑,有的...
原创 谁...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从后世的结果论来看,马谡丢失街亭一战,把蜀汉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战争彻底...
原创 和... 作者:韩雪丽 提到黛玉和亲,自然是因为,她所居的潇湘馆,后来海棠诗社里,她的别号是潇湘妃子,所以认...
原创 真... 真实的朱元璋是怎样的?史学家:马皇后的真实遭遇,就是最好解释。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经历...
【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博感受中华...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中国国家博物馆承担着为国护史、为国藏史、为国弘史的重要使命。今天(1...
原创 黑... 黑奴贸易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悲惨故事,而是全球范围内人类尊严与自由的重大损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海昏侯墓出土青铜器被成功复刻 ...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12月12日,江西汉代考古暨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蒸馏器考古实验专家论证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