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9字回答成为千古名言
迪丽瓦拉
2025-08-06 03:03:42
0

《——【·前言·】——》

曹操杀气腾腾,铁了心要灭孔融全族,可就在刀枪临头的关口,他却被孔融的幼子一句话给怔住了。

一个孩子,在生死一线的关头,居然没有哭闹,更没有跑,而是冷静说出9个字。

这句话不光救不了命,听起来甚至像是在“作死”,可偏偏成了流传千年的名言。这9个字到底是什么?为何能让曹操也一时语塞?

让梨背后的故事

在东汉王朝的统治下,儒家思想备受推崇。作为孔子的后人,孔融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在这个以礼教为重的年代,孔家的教育体系可谓独树一帜。家中设有私塾,延请当时最负盛名的学者担任老师,除了研习儒家经典外,还要学习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年仅四岁的孔融就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悟性,不仅能背诵《论语》全文,更能说出其中深意。

在那次著名的分梨场景中,他不仅主动选择最小的梨子,更向兄长解释说:"我年幼,应该谦让"。这番话传开后,不少人都称赞孔家教子有方。

当时的太守甚至专程前来拜访,询问孔融父亲的教育之道。这不仅是一个礼让故事,更折射出东汉时期世家大族的教育传统。

孔融的父亲常说:"吾家子弟,当以礼义为先,才学次之。"正是这样的家风,为孔融日后的品格奠定了基础。在他幼年的其他轶事中,也多次展现出过人的睿智。

比如有一次,面对来访的客人刁难,年仅六岁的孔融就能引经据典,巧妙化解。这些故事在当时的士族圈子里广为流传,让孔融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神童。

这个少年不简单

年仅十岁的孔融,在随父亲进京游玩时,做了一件轰动京城的大事。当时的名士李膺素以清高著称,一般人求见,他都以"偶感风寒"为由推却。

但小小年纪的孔融却想出了绝妙的办法。他先是托人打听到李膺平日的作息习惯,得知这位老先生每日清晨必定到后园赏花。于是,孔融天没亮就来到李府,翻墙进入后园,躲在花丛中等待。

当李膺来到园中时,孔融突然站起,操着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说:"听闻先生风寒,特来求教汤药之方。"李膺被这个机智的孩童逗笑,也被他的胆识所折服。

两人相谈甚欢,李膺不仅称赞孔融聪慧过人,还亲自为他讲解了许多经典章句。这件事很快传遍京城,连当朝大臣都称赞说:"孔氏之门,果然人才辈出。"这次见面不仅展现了孔融的智慧,也为他日后的仕途积累了重要人脉。

当时的许多名士都开始关注这个与众不同的少年,纷纷前来拜访,其中就包括后来在东汉政坛上举足轻重的陈蕃、王允等人。

孔融的父亲见儿子如此出众,更是加强了对他的培养,除了请名师授课,还经常带他参加文人雅集,让他有机会结识更多的政界名流。

当个好官太难了

随着年龄增长,孔融逐渐步入仕途,在这个权臣当道的年代,他的表现可谓是脱颖而出。当董卓掌权时,朝中大多数官员都选择明哲保身,唯有孔融敢于直言进谏。

他曾在朝会上怒斥董卓:"昔日秦始皇坑儒焚书,尚且遗祸万年,今公虽权倾天下,却也当以史为鉴!"这番话让董卓震怒,但碍于孔融的名望和身份,不便直接处置。

于是,董卓以"才干出众"为由,将他外放到北海任太守。在北海期间,孔融确实展现出了独特的治理风格。

他广开门路,招贤纳士,使北海一时之间人才荟萃。他还创办了北海书院,亲自授课,培养了一批学问精深的学子。

而他过分注重清名,往往因为一句诗文就能提拔一个人,却忽视了实际治理能力的考察。

在赈灾时,他更重视如何写好救灾檄文,而非如何有效组织救援。这种重文轻实的做派,虽然为他赢得了一时的美名,却也暴露出治理能力的严重不足。

当地粮仓虚空,盗匪横行,百姓生活困苦,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位同僚曾私下劝告他说:"为政之道,当以民生为本,文采为末。"但孔融却答道:"吾宁可做一个清官,也不愿做个俗吏。"这种固执的性格,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深重的伏笔。

曹操帐下的倔强汉臣

在天下大乱的局势下,孔融最终选择投奔曹操,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傲骨,这种性格特点在曹营中尤为突出。

当曹操推行禁酒令时,孔融公然反对,他写了一篇《论酒》,其中说:"酒者,圣人之所制也,先王之所饮也。今禁天下饮酒,是使圣人之制度废,先王之法不行也。"这番话虽有道理,却触怒了曹操。

但孔融并不就此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在曹操征伐时,他总是提出尖锐的批评。

有一次,曹操准备南下攻打刘表,孔融直言相谏:"今天下未定,百姓疲惫,若再兴师动众,恐怕民不聊生。"这些话都被曹操视为大逆不道。

更让曹操恼火的是,孔融在私下场合常常嘲讽他的出身,说什么"菜农之子,安知礼义"之类的话。这些言论很快传到曹操耳中。

当时有人劝孔融说:"曹公虽然宽容,也是有底线的,君不可太过。"但孔融却说:"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为一己之利,屈膝于权贵?"这种不懂得审时度势的性格,最终为他招来杀身之祸。

在南征前夕,曹操终于下令诛杀孔融全族。一代名士就此陨落,留下了千古遗憾。临刑前,有人问他可有遗言,孔融笑道:"吾死后,天下必乱,吾不忍见之,死又何憾?"

一段震撼人心的临终对话

孔融被杀的消息传出后,他那一双年幼的儿女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这一幕成为了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场景之一。

当时,兄妹二人正在院中下棋,忽然听闻父亲被害的消息,却仍然专注地移动棋子,仿佛一切都与己无关。行刑的士兵来到后院,看到这般情景也不禁动容

一个士兵试图安慰说:"你们还小,或许可以得到赦免。"年仅9岁的兄长抬起头,平静地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乎?"这番话不仅展现了孔家子弟的超凡气度,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妹妹也不甘示弱,说道:"大兄所言极是,吾等虽小,也知为人子之道。"这对兄妹的从容就义,在当时传为佳话。他们临终前的镇定自若,不仅体现了良好的家教,更展现了一个家族的精神传承。

据说行刑的士兵回去后,向曹操报告了这一幕,就连曹操也不禁感叹:"孔氏门风,真可谓世代相传。可惜,可惜。"这对兄妹的故事后来被文人反复吟咏,成为了忠孝节义的典范。

他们用年幼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挽歌,也为那个动荡的时代留下了最为动人的一笔。

《——【·结语·】——》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孔融就像一颗坚硬的顽石,以其不变应万变。他的刚直不阿令人钦佩,却也令人扼腕叹息。

从让梨的懂事幼童,到慷慨就义的一代名士,他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气节。他的悲剧源于时代,更源于性格。但正是这种"威武不能屈"的傲骨,让他成为后世清流的典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三国志》《后汉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提到日本国土的构成,相信大家一定都对此了然于胸。日本国土除去其他小岛不提,主要由四个大型岛屿组成。即...
原创 “... “祸起萧墙”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意思是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那成语...
原创 希... 在阅读本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不会错过后续更精彩的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原创 国... 本文是五大主力覆亡史系列的第三篇,主讲第五军。 国军五大主力如果按综合实力排名,大概能分出高低,会是...
原创 蒋... 前路迷茫 1925年,受人尊敬的孙先生不幸去世,国民党内部各派势力开始明争暗斗,局势波诡云谲,此时老...
原创 诸... 从蜀汉建兴六年(228)到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曾五次北伐曹魏,不过最终战果较为有限。关于诸葛...
原创 刘... 说起满城汉墓,稍具考古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以山为陵的墓葬,那里出土了金缕玉衣、长信宫...
重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本部... 记者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获悉,为进一步满足公众参观需求,完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
原创 毛...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党和国家的一代领导人核心,身边自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警卫人员。毛主席经常对这些警卫人员...
中国书法史:南宋“中兴四大家” 我们的书法史读到了南宋中期了。 这一时期的书法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是南宋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他们在乱世中...
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全7集... 纪录片部落官网分享: 在那个英雄辈出、战火连天的时代,七国争霸,谁又能最终一统天下?《风云战国之列国...
国学传播使者李子矜眼中的女性智...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女性以其独特的智慧,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国学传播使者李子矜,以其深厚的国学底蕴...
原创 晏... 作者:赵心放 晏几道(1038-1110年),北宋朝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今江西...
原创 一... 文/陈二虎,素心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作...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15年,中... 阿尔巴尼亚,这个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的小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 本该有机会实现经济...
原创 韩... 文 / 子玉 刘邦打击的是异姓诸侯王,韩信在已经被降为淮阴侯退居功臣且在汉军中没有人脉的情况下,是可...
原创 开... 在上世纪,我国的黄埔军校被称为‘东方的西点军校’,在整个的亚洲都享有盛誉。虽然黄埔军校是在蒋介石先生...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真相:他究竟输...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智者之一,他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鞠躬尽瘁、智计无双的忠臣。然而,历史...
原创 隋... 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而在这纷扰的尘世中,却流传着两位神仙下凡的传奇故事。一位被封为混世魔...
原创 鬼... 前言 韩信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位传奇人物后世都为他高超的指挥能力所折服,同时让人感慨的还有他悲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