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队的主力基本上都是汉人,除了最高统帅伯颜和一部分蒙古骑兵之外,绝大多数军队都是汉人为主的,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签发的汉军。
蒙古的精锐部队已经分裂出去,这一时期的西亚和欧洲都有他们的身影,但他们很快就腐败和被稀释了,毕竟他们统治地区太大了,权力和财富又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第一场仗,若是白天打必输无疑,晚上突然打,虽然人少但战斗力强,出其不意,至死地而后生,第二场仗,若白天打,也必输无疑的,所以先疲惫的敌人,晚上突然攻击,直插敌人心脏,大胜,这里的关键点在于我们的士兵虽强,但人少避开白天对付骑兵作战的劣势,晚上,突然袭击,打击敌人的首脑,骑兵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这是根本的关键。
明朝北伐骑兵动的战马,其实还是元朝准备的。元朝建立后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圈地建马场,饲养了大批的战马,这些战马后来都归朱元璋所有,这样汉族义军就有足够的战马来建立骑兵。
以八旗战斗力,对付明军就和切菜差不多,以《三垣笔记》提供的记载就可以了解了——北兵入犯,连破数十城,无敢撄者。孙总督传庭亦云:“我麾下百战兵,为流贼望而胆落者,遇北兵辄股粟。偶一日,与北兵隔河相望,我兵云:‘吾淫若妻女。’北兵大笑,驱营中妇女百数十出,皆红紫成群,指与我兵曰:‘此若辈妇女,尽为人淫,反欲淫人耶?’语未毕,以数十骑浮渡,我兵数千皆走,如失魂魄,蹂践死者甚众。”
明军北伐时作战对象是蒙古军,例如著名的鞑儿湾之战和沈儿峪之战等主要战役,对手都是正牌的蒙古铁骑,但是明军经过无数战役早已经是一只精锐,蒙古铁骑当然不是对手,特别如鞑儿湾之战,蒙古铁骑无论从地形装备人数都占优势,而且还对明军隔河而拒,但是明军竟然在劣势下渡河进攻大败蒙古铁骑,说明当时明军的勇气与战斗力已经盖过了蒙古铁骑!其实明军是一只民族革命的军队,对蒙古人的残暴统治每一个士兵都无比痛恨,再加上有名将统徐达常遇春等统领,蒙古铁骑那是对手啊~如此而已!
鞑官,蒙古人归降大明的群体。初始数量并不多 。只是大明军队席卷大河南北的时候 ,蒙古军人归降大明朝才越来越多 。但如果说大明朝的骑兵部队是以蒙古人为主力 那就是大错特错 !
为什么少数民族能征惯战?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儒家影响!为什么取得政权后几十年过百年就没有战力,是因为被带有儒家思想的绝大多数汉人同化了!
宋代其实远远没有表面上这么强大。或者说宋代的强大禁不起内外的消耗。刚刚看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里面论述的很清楚。宋代弊端在于“沉兵和沈吏”,外患使得宋兵一百五十万众,费钱粮甚多。且都是壮劳力使得农村生产力下降。吏亦费钱,宋文风胜,每年进士人数比唐朝时多出几十倍至多。遂使得宋代悍兵悍吏。将帅无法偏于一角。
在蒙灭宋时,汉并不弱,毕竟蒙有能力征服亚欧,用更长的时间征服宋是必然的,也正好宋当时气数将尽,并且宋不尚武,宋也怕有人拥兵自重,控制兵权。所以导至失败,不过元统治在中华大朝代中也是最短的,还是由汉人争得了统治权。所以汉文明不能丢。金国,西夏,中亚各国,欧洲列国,阿拉伯帝国等等众多国家没有儒生,还不是短短数月就亡国?反而是你喷的南宋与蒙古人变战了近半个世纪,是所有被征服国家中坚持时间最长的。总而言之,南宋灭亡最主要原因就是当时蒙古军队实力太強大了,邪恶战胜了正义。
元清还应该是中华文明传承,当然文化并不等同于汉人政权。今天东亚几国都受中华文明传承和影响。但中华文明≠儒道,应该是文字、建制、价值、习俗、饮食等的综合,就象西方文明是美英法一样。
骑兵有两个优势,速度和打带跑战术。蒙古帝国初期,大宋缺乏战马,无法克制这两个优势,只能以步兵方阵对敌,再配合先进的武器,这才能与蒙古抗衡。欧洲则因为骑士文化,使战马的速度和耐力受限,难以对蒙古骑兵造成打击。蒙元中期,由于统治者以良田牧马,使起义军可以轻易获得战马,蒙古骑兵的优势不在。再加上缺乏组织能力和作战欲望,蒙古骑兵也就没什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