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文化中国行,2日来看古文化街,时代与历史结合,让津门故里岁月常新。
刚刚上市的《故里寻踪——天津古文化街》一书,首次系统地梳理了天津古文化街形成的历史脉络,建筑风貌,商业沿革,传统非遗等内容。将金元以来,这条因漕运兴起的天津最早商业中心、城市发源地,700多年的历史一一呈现。主编孔令哲带领着10位编辑深入挖掘档案文献,实地采风。其中,妈祖文化研究专家罗春荣家人捐赠的近30万字研究手稿、十几本著作,成为了此次撰写的一手资料。
河海交汇于此,人流在天后宫前聚集,促进了宫南宫北大街的产生,每逢初一、十一、二十一的宫前集和春节前的年货市场,让这里成为了“五方杂处、商贾云集”之地。尤其清代开始每年3月的迎神赛会,更是奠定了以民俗带动经济的发展雏形。当时为了吸引更多人来此经商,农历三月,各地来津商客都能享受到优惠, 使得皇会期间的贸易额是平时的三倍之多。
1985年,天津重修宫南、宫北大街,并定名为古文化街。历史的积淀让古文化街成为了一个载体,吸引了更多的老字号入驻。2024年,古文化街入选住建部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街区盘活了1万多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集聚联升斋、祥徳斋等34家老字号。眼下,这些老字号店铺还在不断守正创新,杨柳青年画利用吉庆纳福的元素,开发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文创产品;祥和饽饽铺结合咬春的习俗推出了迎春饼。昨天,二月二龙抬头,古文化街客流量也超过了4万人,比平时周末,增加了不少。(津云新闻编辑张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