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汴梁(开封)和开封名列天下前茅,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它的优点很突出,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地处华北平原,无险可守,缺点也很明显。汴梁绝对不适合作为首都(可以作为经济首都)。
赵匡胤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但是他最终为什么没有迁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封建时代建都是基于水源和农业问题,而不是军事和政治原因。北宋基本统一后,赵匡胤想迁都洛阳,因为长安已经太破败了。虽然适合在洛阳建都,但最终因经济原因而失败。
朱温篡位即位后,汴梁成为都城。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由关中地区东移至汴梁,包括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汴梁各方面都已日趋完善。洛阳已经没有这个基础设施了。赵匡胤如果迁都,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宋初,汴梁是运河系统的枢纽和经济中心。即使赵匡胤迁都成功,汴梁也一定会成为军事和经济中心。它还必须受到严密的防御。如果迁都,可能会再次出现割据局面,东南地区的富贵权势也会丧失,所以赵匡胤不适合迁都。开封的战略位置太糟糕了。经济刚刚发达。
对此,赵匡胤并非一无所知。赵匡胤即位后,建立了强干弱枝、内卫外坚的军事部署,在开封地区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存在。一旦发生叛乱或者动用外军,从开封出兵就非常困难了。经济又方便。如果你是洛阳人,就不会有这个情况。
而且还有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我们不能为所欲为。赵匡胤此举全是出于政治原因。当时的臣子已经在开封多代,纠缠很深,在开封有很多利益和联系。一旦迁都,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力必然会下降,他们自然不甘心。当然,也有消除弟弟赵光义的影响,为儿子登基铺路的理由。
汴梁确实不适合作为首都。后金时期,契丹占领汴梁。宋太宗时期,汴河泛滥,迫使赵尔都亲自指挥。宋真宗时期,契丹军攻打汴梁,澶渊之盟由此应运而生。宋仁宗时期,再次提到迁都,但宰相富弼、范仲淹都反对迁都。原因很简单,就是要花很多钱。
在赵匡胤看来,如果迁都洛阳。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是非常合适的。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军事优势比开封要强很多。
洛阳,伊、洛水交汇处,北依群山环抱,北有太行山、王屋山,东有嵩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外房山,巍山。西有山和邙山。中条山等,如此好的地理条件,绝对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你可以前进、攻击、撤退或防御。历代王朝都在此建都,足以说明一切。
与四面都是平原的汴梁相比,作为都城的洛阳更容易守住。北宋可以减少一定数量的禁军,从而改变北宋建国以来出现的“冗兵”局面,从而减轻人民负担,缓解“贫困”。 “弱点累积”问题。
赵匡胤是洛阳人。成名后回国。这是一种情怀,只是为了孝敬祖先,落叶归根。但从当时来看,这些问题在汴梁并不存在,或者说不明显。说白了,开封一直是北宋的首都,这既是延续前朝制度的“省钱”“省事”之举,也是经济、交通转移的考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