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驾崩的消息传出,司马昭闻讯大惊:“天下人该如何议论我啊!”一旁谋士献上妙计,上前宽慰:“主公不必惊慌。”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出自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
有人会问曹操步步称公称王,到最后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但他到死都没有谋权篡位,司马昭为何会敢杀曹髦?
其实曹操凭借当时的实力,除掉汉献帝,自己称帝,易如反掌,可他却没这么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一方面是因为前期曹操确实没有这个实力动手。
其次,地方割据势力虎视眈眈,曹操一旦将汉献帝取而代之,那么刘备、孙权等人则有了起兵的理由。
他们可以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来号召更多的兵马势力,到时曹操必将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情况对曹操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政治需要。
在当时诸侯势力盘踞的情况下,曹操想要一统天下,汉献帝绝对是一张最好的王牌,只需要掌控汉献帝,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任何命令都是由汉献帝的名义下达。
而刘备、孙权等人则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们作为一方诸侯,是臣子,臣子就要听皇帝的号令。可以说曹操只要手握汉献帝,就可以权策天下。
到了建安二十一年,天下诸侯都消灭的差不多的时候,只剩魏蜀吴三分天下,但此时的曹魏早已超越了对方。
所以,后期的曹操是有实力除掉汉献帝的。那么为什么他没有动手呢?大家都知道,曹操出生在东汉末年,一直自诩是东汉的忠臣,这样一个在意名声的人自然是不愿意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饱经风霜的汉献帝,早已漠视一切,心甘情愿让位曹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献帝刘协才幸免一死。
反观曹髦在被迫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后,曹髦深知大权被夺,朝政不能作主,自己不过是个傀儡皇帝,心中愈发不满,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废黜司马昭。
而此时以曹髦的实力,不过是困兽之斗罢了。
在此背景下,曹髦为了夺回曹氏的权利,亲自率兵讨伐司马昭,无疑是狠狠的打了司马昭的脸,同时也让自己和司马昭陷入到势如水火的状态。
只能说曹髦还是太年轻,如此不过是以卵击石。恼怒之下,司马昭派心腹成济刺杀曹髦。
曹髦死讯传出,司马昭也曾担忧过会遭到天下人的口诛笔伐。但曹髦已经起兵,局势已无逆转之向,司马昭为自保,杀曹髦是必然的事。
虽然曹髦深受世人称赞,是百姓心目中的明君,但他却是个生不逢时的可怜人。
曹髦被杀后,引起了百姓的愤懑,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过,司马昭在事发后,将所有罪过全部推到成济一人身上,称成济刺杀曹髦之事自己毫不知情,当即以“弑君之罪”诛杀成济全族。
得知曹髦的结局,不少人都替他感到惋惜,觉得曹髦过于冲动了,贸然出手,最终落得一个身死的下场。若是他像越王勾践那般,卧薪尝胆,积蓄势力,或许还有一线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