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讲到,春秋迈进战国,原本与秦争执不断地晋国三分。然而,晋国的变更不仅没有给秦国带来东征的机会,反被魏国大将吴起打的节节败退。好不容易有了些许转机,把握了战局,这执政权却传到了年幼的秦出公手中。
秦出公即位时不过是个孩子,所以这大权就交到了他的母亲小主夫人手中。而这位小主夫人实在算不得贤明,在她临朝期间,任用奸臣,百姓怨声载道。
远居魏国的公子连察觉到了机会,联系朝臣,进行政变。最终公子连登上向往已久的王座,史称秦献公。
魏国人看到秦国内乱,自然是高兴不已,又急匆匆地夺回了秦简公所收复的部分西河失地。
面对魏国的肆意妄为,秦献公确实没有与之开战的能力。毕竟,此前几十年都在魏国手下吃了大亏,如今秦国朝代更替,正是动荡的时候,就更不能与魏国开战。
攘外必先安内,秦献公把目光放在了秦国内政当中。秦献公上位的十年内都没有对外进行过攻势,而是在国内进行改革。
这十年内,秦献公废除了先祖传下来的殉葬制度,笼络人才;向东迁都,在栎阳定都,以示东征的决心;进行经济改革,增加国家收入;进行户籍改革;五家为一伍,实施集体化管理。
秦献公是有思想有行动的君主,内部改革后,他开始活络心思,展开对外作战。
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秦向三晋中最弱的韩进攻,败。献公十四年,秦赵开战,秦国败。
蛰伏十余年,结果还是一个都打不过。如果三晋联合起来,秦国恐怕就不复存在了,秦献公被这两次战争吓出了一身冷汗。
要怎么办呢?
只能等了。
相比秦国的再次蛰伏,三晋倒是打得颇为热闹。魏国内乱,赵、韩两国夹击。又因为意见不同,莫名其妙地撤军。总之这三晋为了争个第一第二,是元气大伤。而谁都打不过的秦国显然是没被他们看在眼里。
直到公元前366年,魏惠王和韩懿候坐下来谈判。这连续几年的战争使得国家损失惨重,我们不如联合起来,先去秦国揩点油,回来咱们再接着打。
两人无耻地觉得很有道理,一拍即合,就带着军队出发了。韩、魏两国信心满满,秦国更是以逸待劳。三军交战于武都,结果韩魏联军大败。
魏惠王和韩懿候两人被打回自己的领地后,互相埋怨对方不出力,于是,两国又打了起来。魏国经过几次战争,血气大伤,此次战争更是连连败退,气力大不如前。
秦献公等了十年又十年,终于到了再出手的时候了。
献公二十一年(前364),秦国开始对魏国发起进攻,接连胜利。秦国从防守转为反攻。秦献公在位二十三年去世,秦孝公即位。
到了这时,战国七雄已经明朗,这七大国就是我们熟知的:秦、楚、齐、燕、赵、魏、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