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在东汉末年的文坛上,有不小的名望。于是,董卓听从李儒的建议,要重用蔡邕。但是,蔡邕能被董卓重用吗?
01董卓还是有些心虚
董卓废黜汉少帝以后,直接把陈留王推上前台,让他成了著名的汉献帝。汉献帝这个时候也仅仅9岁,啥也不懂,所以一切还是董卓说了算。
这恰恰是董卓所期待的局面。人在心满意足的时候,容易得意忘形。董卓也不例外。他现在得偿所愿了,就开始高傲起来。“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
啥意思?就是他现在作为相国,在朝拜帝王时,赞礼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比如董卓去朝拜皇帝时,献帝身边的司礼太监就说“相国觐见”,而不说“董卓觐见”。这显得多有面儿啊。应该说,这是皇帝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
还不仅如此,他在上朝的时候,不必低着头,迈着小步觐见皇帝,因为那样会显得很卑微。皇家在设计这个礼制的时候,本意也就是要提醒大家,你们要知道自己的身份,你们是臣子,是奴才,而我才是主人。
这种暗含着尊卑的礼制,也被董卓给废掉了。他不用这样,他特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得他与众不同,显得是大人物。他不仅可以入朝不趋,还可以带着剑、穿着鞋上殿。这是多么大的优待啊。
现在董卓享受到了高端礼遇,但是他自己还是觉得有些心虚。这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缺乏道德合理性,是用暴力优势逼迫大家认可的。说到底,人家服从他并不是因为认为他好,而是摄于他的武力值。所以,大家未必是心服口服的。这一点董卓非常清楚。
不仅董卓清楚,他女婿李儒更加清楚。他是有智慧的人,对整个朝堂把握得算是比较清楚。董卓在前面想杀掉卢植和袁绍的时候,都是他在极力劝阻,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他又开始劝谏董卓了。
他对董卓说,您老人家啊,应该起用名流,只有这样才能收取大家的名望。大家就对你产生内心的服从了。董卓一想,这样是对的,就问他,那起用谁呢?李儒早已心中有数,就推荐了蔡邕。
蔡邕是东汉末期很有名气的人,不仅是文学家,还精通音律,同时还是书法家。他的女儿蔡文姬更是名垂后世。董卓一听,觉得可行。就让人去征召蔡邕。但是蔡邕并不愿意去。董卓听说后非常恼怒,又派人去对蔡邕说,你如果敢不来,那么就要把你灭族。
蔡邕自己不怕死,但是他不是自己啊,他还有妻子儿女,更有好多族人。如果董卓真耍起恶性来,那还真是挺可怕的。所以,最后他很无奈,就应召而去。董卓这才转怒为喜。他还算会表演,一个月内把蔡邕升了三次官,最后拜为侍中,成了董卓认可的重臣。
这里面就有一个重要问题,董卓作为强力武夫,为什么要重视和收服蔡邕这样的文人呢?
02为什么要收服蔡邕
蔡邕在卢植之外,是当时很有名声的文人。卢植因为激烈反对董卓,所以被逐出了朝堂。这样,蔡邕就是文人中最有声望的人了。很自然地,他就成了董卓集团试图收买文人时的第一选项。那么,董卓为什么要收服蔡邕呢?
董卓当时虽然如愿,把汉献帝拱上了位,但是大家都不服,心中都憋着一股子怒火,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大家其实都在等待一个理由,以及一个愤怒的出口。所以,董卓这个时候的政权其实并没有巩固。
要想巩固,就必须让大家心服口服。怎么才能让大家心服呢?主要是让大家觉得你的政权有合理性,你是理所应当的,就需要有人为你背书,需要有人为你唱赞歌。
谁最合适呢?那些很有名望的文人最合适。因为他们的名望,会对世人产生说服力,他们会说,你看某某某都信服了董卓,说明董卓是好人,大家都应该拥护他。这实际上就是要借助文人的名望给董卓做个大大的广告。
谁合适呢?蔡邕就是最合适的人。蔡邕本身很有文采,又是书法家,而且对东汉来说还是忠臣。所以,蔡邕在当时很有名望,有比较大的说服力。
如果能够把他收服到账下,董卓的政权就裹上了一层文绉绉的色彩,也就有了高位说服力,即可以对政权进行合理性论证。正因为考虑到蔡邕的自带说服力,所以董卓对他看重,并采用不光彩的方式把他收服了。
董卓收服蔡邕的过程表明,不论多么具有暴力优势,最高统治者都希望能够得到文人的认可、拥护乃至顶礼膜拜。这中间的内在逻辑又是什么呢?
03任何政权都离不开文人
文人看着没有什么力量,甚至有些虚弱,但是他们却是整个社会的最高智力的代表。国家最终还是要靠文人才能实现统治,才能实现政权升华的。
那些武夫管用不?管用,特别是需要战斗的时候,他们还真管用,离开他们就不行。但是,他们的战斗如果没有文人智力的驾驭,也没有太大作用。刘备等人刚开始一直东漂西流,没有安身立命之所,被人家赶得到处流窜。
这种局面,遇到诸葛亮之后,才发生了彻底改变。诸葛亮是很有智慧的人啊,他的智慧所及,战略随之确定,走几步,如何走,他给你分析得一清二楚,这显然是刘关张都不具备的智力高位,他们真是不服不行。
文人智慧的作用远远不止在打仗中体现出来,治国过程中也不可或缺。统治者你要想很好地治理国家,就必须知道治国需要哪些因素,哪个或者哪几个因素是关键点,必须知道真正的统治力来源是什么,怎么去促进统治力源源不断地产生,等等。
知道这些智慧以后,才能制定出适合的治国方略、宏观战略、微观战术策略等。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治国者采用的是黄老学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黄老学说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民众服从政权了,汉武帝时期就采用催生底层服从的能力更加强大的儒家学说作为国学。这种治国学说的转换,本身也就意味着是治国智慧的适应性转换。
可见,智慧对于整个国家的治理来说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向更深处探视会发现,大家往往赞赏有智慧的人,认为他们是有文化的人,在心理上就产生敬重感。内涵在这些行为当中的文人说服力,也是董卓收服蔡邕的另外一个内在原因。
文人之所以具有说服力,根本点还在于他们能够达到普通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他们能够站到普通人站不到的高度,能够说明普通人看不懂更不理解的内在矛盾,能够解释出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的真理。
种植庄稼,这个谁都会;拉着蔬菜去集市上卖,这个谁都会;看到哪里有钱就去赚,这个谁都会。但是,写出诗词歌赋,这个大家都不会;思考社会提炼真理,这个事情大家也都做不了。这些事情代表着社会的能动性,代表着当时的智力高度,大家做不了,唯独文人能够做得了。
所以,文人是社会的智力高度的代表者,即智力代表者。因为这个智力代表者的身份,所以文人就在整个社会中被尊重。虽然掌权者可以采用权力逼迫和财富诱导等等手段,使那些世俗度比较高的文人可以为了五斗米折腰,但是这改变不了文人代表社会智力高度的客观事实。
也因此,文人成为社会的瞩望点所在,是整个国家的高智标志。由此,他们对老百姓就具有了其他人群所不具备的说服力量。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董卓需要借助文人的说服力量来收拢人心,让大家认可他的政权,服从他的政权,从而归属于他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