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兄弟自相残杀,将父亲赶下台,后来如何?
迪丽瓦拉
2025-09-03 12:33:08
0

公元626年,一场腥风血雨的“玄武门之变”,让兄弟自相残杀,皇权易主。对于李世民来说这是他争权夺势的最后机会。而对于唐高祖李渊来说这是他至始至终都始料未及的王储祸事。

一场惊天大变之后,李世民成功反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随即又逼迫李渊退位让权。面对自己亲生骨肉的来势汹汹,李渊即便有再多的怨气和愤怒也无可奈何了。

自此,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而李渊则尊称为“太上皇”,搬迁至后宫居住,彻底的远离了政治权利中心。

有人说李世民对老父亲还是心怀仁慈的。毕竟之前他如此不得父亲宠爱,在被兄长加害之时父亲也不闻不问,仍由李建成的胡作非为。但是到最后的李世民还是留了父亲一条命,仅仅是剥夺了他的权力。而且还给父亲“太上皇”称谓,让他安心在寝宫中可以颐养天年。

但是事情真的是如此吗?身为“太上皇”的李渊往后的日子真的过得很好吗?他的后半生又该何去何从呢?

远离朝政外

其实一开始玄武门事变后,李渊并没有打算退位。毕竟自己在帝位上当得好好的,即便有心栽培候选人还未到自己该退位的时候。毕竟李建成在世也只是个太子,尚且不能继承父亲的大统江山。

但是李世民已然发动这么大的政变,朝堂内外早已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如果此时自己还不能完成登基大业,只怕会夜长梦多。但是李渊毕竟是自己的父亲,李世民不可能再使用兵权强压,一来是对父皇的大不敬,二来也容易落下别人的口舌。

玄武门发生当日,李世民派自己的亲信尉迟恭做中间人传信,告诉尚且蒙在鼓里的李渊太子两兄弟作乱,李世民为了平定乱党将其射杀,并立即增派人手保护皇父的安危。

其实李渊又何尝不明白他的意思呢?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李渊不能将愤怒和悲伤表露在脸上,他顺水推舟改立秦王,也就是李世民为太子。三天后将军事大权就交给了李世民。至于他自己则搬到太极宫的偏殿办公。

李世民上位后在朝政上表现相当有作为,他重用贤臣、虚心纳谏,将国家大小事务治理得井井有条。

表面上他与父皇的关系很好,两人并没有什么政见不合时候,李渊也表示凡事可以让李世民来管。但是李世民还是十分介意父亲仍在插手朝政,即便仅仅是占有一隅之地依旧是他不放心。

于是他三番二次地暗示父亲退位让禅,将李渊的地位步步紧逼。李渊相当的无可奈何,对于两个儿子的死他无处可宣泄,对于李世民的上纲上线他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看到父亲还不肯放手,李世民想了一个办法。某年的旱灾,一个大臣上书表道因为侍奉太上的宫女和侍从太多了,积攒怨气惹恼天神,所以才导致旱灾降临民间。李世民接到这样的奏折以后,深表同意,就下令将太极宫的大多数仆从都遣散了。

习惯被别人伺候的李渊感到莫名其妙,风马牛不相及两件事却偏偏怪在他头上,但是转念一想这摆明是儿子拿自己当借口开刀。

看着空荡荡的太极宫再也没有往昔的辉煌,李渊也明白自己的大势所趋。他默默地接受这一切,并搬到了原先李世民的秦王府居住。从此他就远离朝堂,更是远离政权中心范围。

秦王府在之后也改名成了大安宫,李渊此后就一直安生的住在此处。自此不闻政事,直至终老。

割断好友情

除了罢黜父亲的权力外,李世民还断绝他的好友往来。李渊在位期间有一个和他打拼天下的挚友叫做裴寂,身为开国元老的裴寂在李世民登基这一年,却前来跟李渊说自己要告老还乡了。

李渊自然是不舍,三杯二盏淡酒才道出他回乡的原因。原来还是和李世民脱不了干系。

李世民登基后,就率先找个由头要将裴寂退职回乡。裴寂由于早年举家搬迁至长安,所以求李世民不要让他走。

结果李世民不但断然拒绝还生气地说道裴寂为官期间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才导致现在的朝堂混乱、纪律松散,现在是看在太上皇的面子上才没有多加怪罪,能许你回去养老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听到这里裴寂豁然开朗,李世民哪是真的要治什么罪,分明就是想到自己永远的离开长安。他也明白因为自己与李渊走得太近的关系才殃及自己。当然,裴寂并没有多做停留,拜别李渊之后便匆匆告老还乡。自此没有再回过长安城,也没有再见过李渊。

晚景显凄凉

丧失了权力,也没有好友的李渊自此清冷孤寂的住在了大安宫。尽管他身边还有侍奉的随从和宫女,甚至之后还在不停地生育子女。但是他内心的孤寂无聊,没有人懂背后的荒诞无常也无人识。

住在大安宫的日子,他无所事事。只能时不时举办一些酒会,邀请旧时的大臣前来一同饮酒作乐,李世民也不多加阻拦。

看似放飞自我的晚年生活,其实是过于冷清的宫殿缺少热闹的人烟,他只能借助酒会的名义,多找些人来陪他聊聊天、谈谈心,忘却一时的烦恼的罢了。狂欢的结束后剩下不过是更漫长的寂寞和等待。

这样的退休生活非他所愿,他这个“太上皇”也只是个被架空的摆设而已。李世民并不会常常地来看望他,只是每逢佳节例行惯例地做个样子罢了。

其实,李世民每逢夏天要去九成宫避暑,从不会带上李渊。贞观八年,李世民一反常态邀请李渊前往九成宫避暑,或许是人到暮年李渊不会让李世民再有半分的威胁感。

后来李世民还以“为太上皇修筑避暑之所”为由,不惜耗费大量钱财修建大明宫,但其实这是李世民自己想建的借口罢了。因为未过多久李渊便驾鹤西去了,根本没享受过使用的大明宫待遇。大明宫的常用者还是李世民。

贞观九年,李渊弥留之际,主动提出丧葬仪式要一切从简。李世民一切照做。李渊的陵墓甚至没有石料,仅仅只是以封土为陵。大概这是唯一一次李世民随了父亲的心愿,但也是正中李世民的意。

小结:

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前半生骁勇善战,建业称帝。但是他的晚年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他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仅存于表面,至于内心有多凉薄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得到。

究其原因还是当年他对于李建成的偏颇。以至于李建成要谋害李世民时李渊的袖手旁观让李世民彻底的凉了心。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早已把野心摆在了脸上,他不会再念任何的父子兄弟情面,更不会念对李渊的亲情,给他一个善终的结局已是李世民最大的仁慈。

经历过弑兄弑弟的李世民早已淡薄人情,更不能奢望他会对父亲李渊有多孝顺。而李渊显然也明白种恶因,得恶果,一切都是源自他当年对李世民的忽视。

面对李世民的上位他未曾有过意见,甚至他可以选择退位,可以接受好友的离开,可以与李世民维持表面的父子情分。他都不曾有过半分怨言,因为他把这一切都归于自己的咎由自取。

只不过早早地丧失的皇权过起退休生活的李渊真的过得很开心吗?从他种种放飞自我的表现来看不过是他另一种伪装自我的表现罢了,他内心的真正的苦闷又有谁懂呢?想必直到他撒手人寰那刻才是缠绕他心头很久的悲凉情绪的真正结束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能臣干吏,为后人所铭记,例如赫赫有名的改革家——商鞅,一代名...
原创 历... 阿拉斯加的面积有170多万平方公里,占美国国土的20%,是美国最大的一块飞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
原创 原... 自古红颜多薄命,恹恹无语对东风。——吴承恩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当中地位最高的人,无数人为了成为了...
原创 清... 自从某个学者发表“清朝的疆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谬论后,这一论调给清朝爱好者打足了气。且不谈观点是否...
原创 蒋... 1949年12月,此时距开国大典已经过去两个月之久。 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介石这段时间在疯狂收集黄金...
天龙八部里的大辽南院大王究竟官... 人们喜欢看金庸武侠,我想不单单是因为金庸笔下的那些光怪陆离的武林江湖,儿女情长,应该也包括金庸武侠中...
原创 原... 顺治皇帝就是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六岁就继位,在位十八年,然而在顺治帝十八年的时...
原创 原... 希腊城邦,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存在于爱琴海周围的城市国家,也被视为希腊文明的象征。希腊城邦时...
原创 古... 可能很多人会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些规定感到疑惑不解,就比如说为什么古代16两就是1斤,而筷子的长度非得...
原创 一... 谈及李清照,无人不相称一句才女。 她的诗婉约清新,韵味十足,造就了她“婉约之宗”的称号。 李清照虽貌...
原创 赵... 说起赵匡胤,我们都知道,他是发动“陈桥兵变”,从而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的,夺取...
原创 原...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生死攸关的大决战,双方都投入了举国之兵,总兵力超过百万。不过,在选将上秦国棋...
原创 古...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唐... 府兵制与节度使轮换制度被破坏,专镇一方的节度使有了募兵权与财权。为天下精锐的节镇牙兵们只知有节度而不...
原创 美... 1770年到1870年这段时间叫做工业革命,是整个西方历史上最为黑暗和困难的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极...
原创 为...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民族与边疆问题始终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每当这些议题被提起,学界总会掀起激烈的...
原创 诡...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男人入错行当,如果是普通男人也就罢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但是如果这...
原创 原... 谈及清末,落后、腐朽、贫弱往往是人们的第一印象。 但周育民所著的《1840年-1849年的清朝财政》...
原创 原... 清朝建朝276年,是一个存在时间比较长久的王朝。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并没有剿灭女真势力,而是采取了和女真...
原创 同... 民国时期,文人大多出自富裕之家,家里一般都给包办婚姻,很多人虽然不同意,但是为了怕家里截断经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