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1年清朝灭亡后,外蒙古迅速宣称“独立”。当时的中国局势动荡不安,国内外的危机四伏,边疆问题几乎无人关心。然而,谁能想到的是,外蒙古的“独立”不仅引发了百年的纷争,还为苏联提供了一个趁势而起的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对于土地贪得无厌,甚至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囊中的苏联,为什么偏偏没有对外蒙古采取吞并的措施?外蒙古虽然领土不大,但它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部分,是清朝“漠北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一场政权变动后,蒙古的王公们急忙投向了俄罗斯?事实证明,外蒙古的“独立”并非蒙古人自己的决定,而是背后苏联的阴谋。
1921年,苏联红军借着“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直接进入外蒙古,协助当地亲俄势力推翻了中国北洋政府的军队。尽管声称支持民族自决,实际上的做法却是完全的代理战争。在苏联的支持下,蒙古人民革命党上台,几乎所有政策和制度的制定都由苏联主导。甚至蒙古的宪法、军队建设和广播系统,都是由苏联全面策划和操作。
到了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但这个“国家”究竟掌握了多少实权呢?实际上,连本国货币上所印的头像都不是蒙古领导人的,而是列宁。乔巴山这个国家元首,实际上不过是斯大林的“影子”,任何政策、法律的制定,都并非为蒙古人服务,而是为了苏联在东亚的战略布局。
那么,既然苏联完全掌控了外蒙古,为什么不直接吞并这块土地呢?毕竟,苏联历来对领土的扩张无所顾忌,从乌克兰到格鲁吉亚,再到立陶宛,几乎没有什么地方不被其吞并。难道外蒙古不值得苏联一口吃掉吗?
苏联当然知道外蒙古的战略重要性。它不仅是中国的边疆,还跨越了中俄两国,是东亚局势的一个关键“钉子”。但吞并与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策,尤其是对于一个有着庞大帝国的苏联来说,更需要谨慎权衡。
首先,从国际角度来看,苏联急需在远东开辟战线,并与中国政府达成合作。1945年,苏联决定以承认外蒙古“独立”为交换条件,迫使蒋介石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口头上是“支持民族自决”,但实际上的含义是:“如果你不同意,我就不帮你抗击日本。”
蒋介石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签字,但苏联又加了一道“保险”——公投。这次所谓的“全民自愿支持独立”的公投,最终显示出100%的支持率。显然,这次公投背后完全是苏联军队的操控。通过这种方式,外蒙古表面上看似“独立”,实际上是被苏联控制的“战略前哨”。
苏联选择了这种“表面独立、实质控制”的策略,实质上是在进行一场隐蔽的地缘政治布局。更重要的是,苏联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吞并外蒙古,而是利用它作为一个“缓冲区”,随时插手中国的事务。从内蒙古的民族问题到东北边境的军事部署,苏联几乎可以随时调整策略。
而且,苏联的控制并不仅限于政治层面。它在中蒙边境的军事演习,表面上是为了训练,实际上则是一种心理战术,向中国传达压力。在这些军演中,外蒙古似乎是参与者,实际上它的军队全由苏联操控。苏联甚至曾提出将外蒙古纳入华约,暗中接触中国内外的分裂势力,企图挑起民族纷争。所有这些行为都证明,外蒙古的“独立”只是苏联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这个“地缘点”不断干涉中国。
可以说,苏联不是放弃外蒙古,而是采用了更为巧妙的“步步为营”策略。通过保持外蒙古的独立外衣,苏联不仅保障了自己的战略利益,还在东亚地区建立了强有力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它也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一旦国力衰退,即使是远离边疆的土地,也可能成为他国的觊觎之物;一旦外交失衡,曾经亲近的邻国也可能对中国发动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