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五十一):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在那段清末民初的历史浪潮里,乱象丛生,动荡不安,大大小小的军阀纷纷登场。北洋军阀以六镇“北洋新军”为起点,他们既是那个大时代中拼搏的“小人物”,也是主宰某一地区的“强者”。他们手握兵器、麾下众多士兵、占有一方疆土,是这个时代的“土霸王”。然而,他们身负旧时权势的烙印,因此在扩张势力和维护尊严上不得不频频斗争,也难免以武力彰显荣耀。这种崇尚武力的观念,并不是指恣意残暴、沉湎战争,而是一种不容忍压迫,敢于抵抗腐朽的觉醒。但这种初心并没有延续太久。即便是吴佩孚领导的第三师,或者孙传芳统领的第二师,这样的北洋军精锐,最终也成为南北战乱中的牺牲品,走向了消亡。对北洋军阀来说,吴佩孚和孙传芳这两支核心部队的荣耀与失败,其实也是北洋军阀集体兴衰的缩影。
吴佩孚的第三师被誉为北洋军的“铁军”,他在平定湖南、定下湖北、攻占安徽等方面都靠这支军队,而第三师老将们的最后一战,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在山海关与奉系军队的正面对峙。吴佩孚善于运筹帷幄,原本计划让第三师在秦皇岛进行登陆,打击奉系军阀的后方。然而,军舰遭遇日军封锁,同时在正面战场的九门口和石门寨附近失守,只得将第三师紧急派入山海关,此时奉军主力第十二混成旅差点溃败,幸好吉军赶来支援,才稳住阵线。第三师则因塘沽的火灾困守,吴佩孚手头缺少“赎金”,原本可以派往青海拓殖的第三师被冯张收编或自行溃散。随后,孙传芳的第二师也经历了与吴佩孚第三师类似的命运。与第三师战败相比,第二师作为“五省联军”的主力部队,孙传芳身居“东南王”的地位,最后一战则显得体面一些。毕竟在龙潭战役中,他们对手是桂系军阀的“钢七军”,输给这样的对手不算丢面子。然而,这场战斗也是孙传芳的谢幕之战,十个师和四个混成旅的六万联军背水一战,多次临近南京城却无援,全线崩溃。以北洋军第二师为核心的孙传芳集团也最终土崩瓦解,只留下“东南一战无余敌”的惋惜。最终,这些曾经崇尚武力的北洋“新军”,虽然一度以武功自豪,却在“旧军阀”的封闭路上,成为纷争与战乱的牺牲品。吴佩孚曾在一首军歌中憧憬“何日能率领锐气旺盛的部队,一战收复旧时疆土”,而在北洋军中广为传唱的挽曲中,有一句“抱着阿斗才能得到太平”,这是对崇尚武力的自负。但回头看,权谋摧毁了对武力的崇尚,所谓的军事强者和锐气部队,不过是虚有其表,最终还是重演着老套路,在台上举棋不定的演员,上场片刻赢得掌声,然后悄然离场。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