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间跨度较大,分割阶段乃是研究所需
东周持续的时间大致在五百年左右,如此长的时间如果作为一个政权的存在时间的话,那在此之后的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如果真的将东周作为一个单独的国家政权的话,那么未免相对于后世来说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就需要将如此长的时段,进行适当地分割,以便使其不显得太过突兀。
与此同时,如果将东周视为一个单独的国家政权的话,其实也未免太过牵强,因为东周时期的周王室,没有一统天下的表现,甚至也不具备一个国家政权应该具备的要素。
各种原因当然还是要从东周时期,地方诸侯势力不断强大,并且愈发走向独立的现象说起了。
周平王选择东迁之后,实际上也宣告了西周时代的终结,虽然在东周时期周王室,依然是名义上天下的大宗,但是这也仅仅局限于名义上。
从根本上来说,东周的大部分时期,基本上都处于分裂割据阶段,这种分裂现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达到了一个顶峰之后,又开始酝酿出统一的因素,而这其中几乎和周王室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因此,在整个东周时期,周天子的统治和威望都是有名无实的,甚至随着诸侯王的争霸战争开始,完全不被其他诸侯国放在眼里,这也是周王室最后被秦国吞并的重要原因。
整个东周时期虽然在时间线索上,是一脉相承下来的,但是如果将眼光变得更细一点的话,我们会很容易看出在这五百多年的时间的当中,东周虽然能够作为一个宏观的时间框架,但是却无法代表整个时代的发展进程。
因此这就需要更加具体的命名,来突出展现东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周平王东迁开辟了春秋时代,而三家分晋则奠定了战国七雄并立的基础。
春秋与战国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点
整个东周被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自然是有其重要的原因,先从这两个时代名字我们就能够看出,似乎春秋更显得有些内涵,并不像后面的战国如此草率和狂野。
其实这也和这两个时代的背景不同有着直接关系,虽然春秋、战国都是诸侯争霸割据的时代,但是从其总体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是有些差别的。
比如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数量比较多,小国比较多,大国称霸自然很容易。甚至有许多我们叫不上名字的小国,大国仅仅随便出动一下军队就会将其征服,因此春秋时期的大国称霸容易程度,要比战国时期明显高。
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乱并不是非常激烈,各诸侯国更加重视的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刚刚进入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特别是农业土地的分配上变化激烈的原因。
春秋一名的由来,实际上是和当时的史官,依据当时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记载而成的史书而实现的。
以年月日为单位进行记载,又以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作为季节划分,由此形成了春秋。而战国一名的由来,则更加直观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即诸侯国之间激烈的争霸战争。
战国七雄的并立,使得春秋时期的诸多小国被兼并,由此进入到大国争霸的时代。因此无论是战争激烈程度,还是社会混乱程度,战国都要远超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展现出了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
进入东周时期之后,春秋局面也就算是开启了,由于距离西周政权灭亡不久,因此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制度,还是在社会思想文化方面,春秋时期与西周时期没有很大的差别。
这也使得春秋初期各大诸侯国,其实对于周天子还是有着表面上的尊敬,也不敢轻易对周王室做出不忠不义之举动。
尽管在春秋时期主要的诸侯国,已经先后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运动,但是通过其改革的力度,以及此后的走向来看,其并没有完全跳出西周时期的社会圈层。
特别是从西周时期奠定下来的等级制度以及世卿世禄制度,在春秋时期还是非常流行的,各国的贵族基本上都掌握了绝对的统治权。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这三家分晋事件的爆发,以及战国时代的道林而出现改变,进入到战国之后,法家思想几乎成为了主要诸侯国统治者甚为重视的思想。
而且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战国七雄掀起了新一轮的变法运动,此次变法直接动摇了奴隶制经济的根基,使得封建时代逐渐来临。
因此春秋和战国,作为东周这个大时间段中的两个分界点,实际上也展现出了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化。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