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文物,乃至分布在各处的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很多信息,客观上记录了当时的人类如何组织起来,应对各种挑战,以及对他们想象的未来所寄托的祝愿。这些信息记载在这些文物和空间上,成为我们乃至后人的财富。
而联合国在1993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时,说的就是不能透支下一代的发展空间。也与文物与遗产地的意旨形成共鸣。当下各方在环境友好层面对文化遗产做的保护,乃至在城市所做的气候适应性工程,会一并成为留给后世的印记。
所谓通古今之变,除了瞻仰文物和遗迹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身处地感怀,这些遗迹何以产生,与当下人类面对的挑战有怎样的关系,有哪些人在背后做了怎样的工作,我们自身又可以做些什么。
【本期嘉宾】
刘建国 清华大学秀钟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
谢晓慧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张经纬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人类学家
【本期主持】
王昀 澎湃新闻记者,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
【时间轴】
01:58 在文物与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环境学者、文博馆员和公益从业者有共同关切
06:22 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垃圾分类正在推进,“故宫零废弃”项目成为绿色可持续的探索者
10:14 遭遇不可抗的海平面上涨,良渚成为今天的世界遗产地,对于古人利用垃圾造城而堵塞河道,恐怕不能苛责
15:23 对今人而言,自然环境中的垃圾是更严峻的问题。考古发掘的就是古人留下的垃圾堆,特洛伊古城是巨大的垃圾场。人类从古至今,都要考虑如何与垃圾共存
23:25 “故宫零废弃”项目,将故宫博物院里的垃圾桶,从二分类细化为七分类,并根据环境行为学的调查研究,将垃圾桶从310组梳理减少为110组,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参照敬天惜物的智慧,开发绿色文创,利用园内绿化垃圾制造有机肥料
27:40 《博物馆及世界遗产地垃圾分类操作及管理标准》中,刘建国考虑到,这些地方区域复杂性和人员多元性更为突出,面对废弃物尤需因地制宜,运用地势和采用新的技术,也要确定各方责任主体,并便于导游、公众等操作和传播
37:18 作为博物馆和遗产地管理者,也并非要向参访者普及过去的生活,而要以迭代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41:15 张经纬在调研中发现,藏区一个传统制陶的村落,因建起水电站,不再需要砍树作燃料。其他植被也得以稳定。这令该村兼具人文价值和自然环境,也吸引游客来体验
44:06 传统生活不一定总比现代生活更加自然环保。文博行业正在考虑如何让传统印染、传统造纸更健康地延续,减少其造成的环境影响
46:27 谢晓慧体会到,人与环境是彼此成就的。故宫的垃圾分类装置实现了更科学的设计和更合理的配置,也有许多游客主动参与和反馈。经过六年,垃圾分类已变成受益人的日常行为
50:30 万科基金会和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35项世界遗产,共同发起了《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倡议》,着力凝聚行业内外共识,传递面向全球的宏观愿景与共同呼吁,为世界遗产地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支持
53:08 遗产地周边的社区有自己的办法。额尔古纳的敖鲁古雅,是纬度最靠南边的使鹿部落,因为气候变暖,越发无鹿可放。当地形成了博物馆、园区和文创企业的集合体,讲解员所讲的都是家人的故事,基于二次创作的社区也逐渐形成,可能出现更新颖的文化与生活
59:05 如果规划者能以更宽松和多元的方式去看待,社区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找到自己的道路。制陶者从景德镇扩散到西黄山,就是一例。
01:03:00 故宫建筑传递的古老智慧,也体现在通畅的排水系统、避暑御寒的墙体、遮阳的屋檐和隔热的屋顶上
01:09:54 《世界遗产地及博物馆零废弃行动手册》的方法论,是致力于为实践提供可落地、可复制的行动指南
01:12:03 对于“在气候变化之下,让历史面向未来”这一主题,各自认为最迫切和有必要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