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 刘晓明)作为诞生于河洛地区的经典思想,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政治基础,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触摸河洛文化思想、探寻中华民族精神基因,11月23日,记者采访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蔡运章,深入剖析制礼作乐的精神内核。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蔡运章。
堪称中华礼乐文明之源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推翻了商王朝的统治,建立西周王朝。为吸取商朝灭亡的深刻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西周统治者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制礼作乐。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周成王六年,周公居住在成周城(今洛阳老城区东北部瀍河两岸)里,“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周公制礼作乐,成为周初政治生活中的一件重大事项。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胞弟。周武王去世后,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政。
《尚书大传》记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可见,周公制礼作乐是在东征平定管蔡叛乱、进一步分封诸侯、营建东都洛邑等一系列治国安邦实践之后,在还政于成王、功成身退之前,为周朝长治久安而进行的建章立制活动。
据蔡运章介绍,周公制礼作乐是西周初年重大的政治措施。“礼”指社会等级和秩序,属于规范民众社会行为的政治制度,“乐”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意思。
“礼乐制度构成古代社会的和谐秩序。历代王朝都功成制礼、治定作乐,礼乐制度相辅相成,构成中国古代人神和谐的社会秩序。这就是《礼记·表记》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来概括周代文化基本特征的缘由。”蔡运章说。
周朝维系八百年的秘诀
据蔡运章介绍,宗法制度是周公礼乐制度的政治基础。西周宗法制度的重要特征,就是对嫡庶长幼的严格区别。
孝悌既是宗法等级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又是个人道德修养和政治实践的核心内容。因此,孝悌是维系宗法制度的重要纽带,也是个人道德品质的根本体现。
周代宗法等级制度的确立,使全国范围内的各级贵族都在宗法与封建的双重束缚下,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宗法等级与封建制度相结合的统治网络,成为支撑周王朝八百年封建统治的坚固框架,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政治基础和价值标准。
周公制礼作乐的核心密码
周公制礼作乐从宗教改革入手,实行“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民本主义,这构成了周公礼乐制度的核心思想。周公倡导德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地位,使国家长治久安。
蔡运章告诉记者,“礼”的内容涵盖人的社会活动和行为规范。《礼记·中庸》说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些礼仪的内容,涉及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维护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本保障。
“德,国家之基也”,这是说实行德政是治国安邦的根基。
“恤民为德”“爱民无私曰德”,朱熹《论语集注》:“德,谓恩惠也。”周公“敬德”也是恤民、爱民和惠民。
周公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蔡运章解读为:“人不用把水当镜子,而应把民心当作镜子来对照。这种民本主义观念,是西周礼乐文明的重要成果,在中国政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周公的德政思想也极为推崇。《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周公的“民本”思想与儒家的“仁爱”“仁政”汇成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洪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大特征读懂周公智慧
在蔡运章看来,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具有明显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礼尚仁爱。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一个没有仁爱思想的人,怎么会去推行礼乐制度呢?可见“仁爱”是周公礼乐思想的重要内涵。
礼尚往来。“宗法血缘关系是一个社会整体,需要相互尊重,彼此承担义务,来共同维护、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否则,就要被社会所抛弃。”蔡运章说。
礼尚谦让。只有相互谦让,以身作则,才能构成中华民族谦谦君子的人格形象。
礼尚诚信。诚、敬、忠、信是实践道德规范的根本体现,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周公礼乐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政治基础和价值标准,也是中国思想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制礼作乐是周公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这就是我国古代把周公尊为‘圣人’的根本原因。”谈及制礼作乐的重要意义,蔡运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