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的中国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这动荡的年代,盛宣怀凭借着百亿家产,一度成为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盛宣怀不仅享有辉煌的事业和财富,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的子女却未能延续他的荣耀与财富。儿子因贫困饿死,女儿沦为佣人,令人难以置信。
盛宣怀究竟是如何在那个乱世中积累起如此庞大的财富?而他的子女为何会陷入如此悲惨的境地?这一切背后,隐藏着怎样复杂的故事? 盛宣怀,出生于1844年的江苏常州,是清朝末期的知名实业家和首富。他从小聪慧,聪明好学,早早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商业天赋。在盛宣怀的生命轨迹中,他与李鸿章结下了深厚的关系。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他开始涉足实业,逐渐积累财富。 他创办了中国电报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多个企业,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多个局以及第一所现代化煤矿。盛宣怀的事业如日中天,他的财富也随着事业的壮大而不断增加。晚年时,他的资产达到了1300万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150亿元人民币。除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更是一位具有远见的商人。 然而,尽管盛宣怀在财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他常常告诫家人要珍惜财富,保持低调。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偏袒他。1916年4月27日,72岁的盛宣怀去世,他在留下了两份遗嘱后,悄然离开了人世。他的去世不仅是个人的离世,也象征着一段历史的结束,为盛家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盛宣怀去世后,他的家人没有按照遗嘱中的简朴安排举行葬礼。相反,他们决定为这位清末首富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以显示家族的尊贵与财力。1917年11月18日,盛宣怀的葬礼在上海举行,整个上海几乎都停运,街头巷尾都挤满了前来观礼的人群。葬礼的规模空前,抬棺的轿夫多达64人,送葬队伍长达3里,参与人数接近5000人,马车多达1600辆,每三个人配一辆车。为了维持秩序,工商局甚至派出大量巡捕,电车服务也暂停。整个葬礼历时四个月,耗费了30万两白银,最终将盛宣怀安葬在江苏江阴。 然而,这场盛大的葬礼,实际上成了盛家辉煌的最后一场狂欢。盛宣怀虽然留下了两个遗嘱,一个关于葬礼,另一个关于家族财富的安排,体现出他对家族未来的深思熟虑。他要求家族财富交由专门机构管理,将各项收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分配给五房子孙,另一部分则用于支持家族慈善事业。 但遗憾的是,李经方未完全按照遗嘱执行,而是将财富分成两半,一部分分给子孙,另一部分投入慈善事业。这种安排虽然表面遵循遗嘱,但实际上偏离了盛宣怀的本意——希望财富生生不息。更糟的是,盛宣怀的子女们并未珍惜这笔财富,他们习惯了过着奢华的生活,渐渐挥霍掉了这笔财富。 在盛宣怀的众多子女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的幼子盛恩颐,后来被称为盛四爷。盛恩颐自幼受到宠爱,养成了奢华放纵的性格。尽管他曾留学欧美,岳父还是民国时期的总理,但他却选择了与家族事业背道而驰的道路,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纨绔子弟。 在上海滩,盛恩颐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热衷享乐,过着吃喝嫖赌的生活。父母去世后,他更是将个人欲望无限放大,纵情声色。盛恩颐的花边新闻四处传扬,他先后娶了11个姨太太,每个姨太太都有豪车、豪宅和佣人。除此之外,他还迷上了赛马,甚至一口气买下了75匹马。盛恩颐的奢靡生活让盛家的财产迅速消耗,最终他开始打起家族慈善财产的主意,想瓜分愚斋义庄的财产。这激怒了他的妹妹们,最终他们将他告上法庭,但这一切并未挽回家族财富,反而加速了盛家的衰败。 随着时间推移,盛家昔日的辉煌逐渐褪色。盛宣怀的几个女儿也纷纷陷入困境:大女儿染上鸦片瘾;二女儿贫困早逝;三女儿婚姻破裂;六女儿下落不明。更为悲惨的是,盛恩颐的命运令人唏嘘。他在奢华中沉沦,最终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1958年,盛恩颐在生活的最后时光,竟然饿死在自己曾经的豪宅中,死前唯一的愿望是吃上一顿香喷喷的肉。这一结局令人感慨万千。盛宣怀家族的兴衰史,警示我们财富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财富的正确传承与价值观的培养。正如林则徐所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个故事深刻地提醒我们,财富的积累不仅仅是为了物质,更是为了责任和智慧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