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在江苏淮阴的大街上,热闹非凡,街头人们聚集在一起看戏,吃着瓜,议论纷纷。就在这时,一个屠夫正在羞辱一位佩戴宝剑的年轻人。他大声说道: 你虽然身材高大,手持宝剑,看似威武,但其实你根本不是个英雄。要是不怕死,就用剑刺死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那年轻人沉思片刻,终于解下佩剑,低下头,跪身趴地,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周围的人发出一阵嘲笑,年轻人拍拍身上的尘土,重新拿起剑,转身离开,成了大家眼中的胆小鬼。 这位被屠夫羞辱的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将军韩信。 也许有人会觉得屠夫的行为太过分,凭什么要让韩信爬过自己的胯下呢?但其实,早年的韩信并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接受的。他不仅整日以佩剑自居,摆出一副高冷的剑客模样,而且四处蹭吃蹭喝,完全不肯劳动。 据史书记载,韩信家境贫困,且品行不端,不仅无法被选为官员,甚至不愿意去做农活。母亲去世时,他连丧事的钱都凑不齐。这样的行为自然使得他没有朋友,也没有人愿意帮助他。 幸运的是,韩信后来遇到了萧何,这个遇见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最终韩信却还是死于萧何之手。 在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冷冰冰的遗体,冷漠地说了四个字,这四个字也让萧何遭受了后人无数的谴责。那四个字是什么呢? 成也萧何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迅速点燃了燎原之火。韩信看到了这个机会,决定投奔项梁。但项梁并没有看出韩信的才能,反而只将他当作普通士兵来使用。 项梁死后,韩信归附于项羽。项羽自视甚高,固执己见,完全不采纳别人意见。尽管韩信给出了一些绝佳的建议,项羽依然视若无睹。长时间得不到重用,韩信心中充满了愤懑与郁闷。 后来,刘邦进入蜀地,韩信决定投奔刘邦。然而,刘邦只是给了他一个仓库管理员的职位。韩信感到十分郁闷,认为自己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名气太小。于是,他借着仓库管理员的职位,暗中鼓动多人一起贪污。 就在他们准备得手时,韩信故意露出马脚,导致其他涉案人员被抓。所有人都被处决后,韩信在被带去斩首时大声喊道: 汉王不是想要天下吗?为何要杀掉壮士? 夏侯婴听后,觉得韩信有些与众不同,于是决定放他一马,并将他推荐给刘邦。但刘邦对韩信并没有太高的评价,只给了他一个小职务。 真正发现韩信潜力的是萧何。当韩信因得不到重用而离开时,萧何不顾一切地找到了韩信,并亲自去追他,终于让韩信重新回到了刘邦身边。 败也萧何 韩信回到刘邦阵营后,刘邦既感到高兴,又心生疑虑。在楚汉战争中,士兵投降是常有的事,萧何为何偏偏要追韩信呢? 萧何对刘邦说: 韩信这样的人才,天下间没有第二个。如果大王只想当汉王,那他不需要韩信。如果大王想争夺天下,那韩信是不可或缺的。 刘邦听了萧何的话,终于决定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从那时起,楚汉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韩信果然是一个天才军事家,在他的智谋和指挥下,项羽的军队逐渐败退,最终兵败垓下,项羽被逼自刎。 当刘邦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天下逐渐安定,但韩信却面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最终,韩信的死,也是萧何亲手送上的。 国贼已除 公元前197年,陈豨发动叛乱,企图叛变。陈豨的叛乱与韩信有直接关系。在刘邦亲自领军征讨时,韩信以生病为由没有随军,而是计划与陈豨里应外合。 然而,韩信的计划被一个家臣揭发,迅速传到了吕后耳中。吕后急忙与萧何商议,萧何不推辞,直接建议吕后邀请韩信入宫。 韩信听信了萧何的谎言,入宫后却被五花大绑捉拿,并最终在长乐宫被杀,三族遭到连累。 萧何看着韩信的尸体,冷冷地向吕后报告: 国贼已除。 这四个字,也揭示了萧何冷酷的心态。当韩信为刘邦南征北战时,朝中的那些人都恭维他,依附他。可是当天下已定,韩信的作用越来越小,周围的人开始疏远他,并想借机升官发财。 尤其是萧何,早已忘记当初追韩信时的誓言。如今,身败名裂的韩信在他眼中,成了祸国殃民的国贼。正因为这四个字,萧何遭受了后人无尽的谴责。但韩信已经成为了刘邦的眼中钉,萧何能做些什么呢? 参考文献:《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