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了收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土山约三事。有些人误将土山理解为屯土山,但实际上屯字在这里是驻扎的意思,就像绝北道是指切断曹仁与北方的联系一样,意思并非是特定的地点,而是指曹操与关羽达成协议时的背景。 曹操答应关羽的三个条件,显然是出于对关羽的尊重和面子,毕竟在温酒斩华雄那一战中,曹操就已对关羽产生了好感。两个人都不是特别看重士大夫文化,因此自然有许多共同语言可以沟通。
程昱十分了解曹操的心思,他提出了一条较为厚道的计策:云长的威力不容小觑,只有通过智谋才能制服他。可以派刘备手下的投降兵,进入下邳接触关羽,声称自己是从敌营逃回的,然后假装投降,暗中为内应。接着引诱关羽出战,伪装败退,诱使关羽深入敌阵,从而让精兵截断他的归路。 曹操采纳了程昱的建议,派出了夏侯惇,而不是许褚或徐晃,来执行这一计策。这一安排也体现了曹操的深思熟虑:如果是许褚或徐晃这样的猛将,可能在数回合内就被关羽斩杀,而夏侯惇则拥有更强的防御能力,这使得他能在与关羽对战时保持安全,即使关羽冲出来,也不至于轻易被击败。 夏侯惇与关羽的对战中,夏侯惇表现得从容不迫。当关羽气愤地从城中追出时,夏侯惇既能挑起战斗,也能迅速撤退,引诱关羽与自己交战。关羽虽然英勇,但骑的是一匹普通的战马,速度上无法追上夏侯惇的马。夏侯惇利用这一点,巧妙地让关羽以为自己战败,从而把关羽引到预定位置。 《三国演义》中,夏侯惇的这一招表现得相当娴熟。尽管关羽武艺高强,若曹操想不顾面子,直接派出几员大将围攻关羽,持续大战数百回合,关羽的战马是否会累垮,这个问题就很值得探讨。 当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时,小说中多次强调了关公马快,这让关羽的战力大幅提升。他轻松击败颜良和文丑,尤其是在有了赤兔马后,关羽的战斗力提升了不止一筹。如果没有赤兔马,关羽依然能轻松打败徐晃。徐晃与关羽单挑,结局几乎是必然的。 曹营的三员猛将——典韦、许褚和徐晃,曾在不同场合互相较量。典韦和许褚曾打了一整天未分胜负,而许褚与徐晃的对决也未分出明显的胜负,可见这三人能力相当,但关羽的武力水平远高于他们,无论是典韦、许褚还是徐晃,单挑时都不是关羽的对手。 曹操选择夏侯惇来诱敌,并且让他保持一定的败退姿态,不仅能让关羽误以为自己真正败退,还能避免夏侯惇遭遇致命危险,确实是非常高明的战略安排。夏侯惇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出色,甚至可以说他把演技发挥到了极致,而许褚和徐晃的表现则显得逊色不少。 当徐晃和许褚负责阻止关羽回到下邳时,他们的任务失败了。关羽突破了他们的围堵,双方展开激烈的交战。然而,尽管他们围攻,关羽依然成功突围,这也凸显了关羽战力的强大。徐晃和许褚的武器较重,出手较慢,一旦被关羽近身,便可能遭到致命一击。 关羽之后斩颜良、诛文丑的战斗,再次证明了许褚和徐晃的武功远逊于关羽。甚至可以通过关羽与吕布的战斗,来看夏侯惇和许褚的差距:许褚与吕布交战了二十回合就被逼退,而夏侯惇与吕布大战到黄昏,才暂时分开,这表明夏侯惇的实力甚至高于许褚。 如果有两个得力的帮手,夏侯惇有可能成功困住关羽,但许褚和徐晃的能力显然不足以完成这一任务。那么,曹操若想实现程昱的战略,势必需要找到更合适的帮手。事实上,曹操手下不乏比许褚和徐晃更为强大的将领。比如曹彰,他的武力超群,甚至能轻松对付刘备的养子刘封。刘封在火烧新野的表现非常出色,在与曹仁的交战中也曾大获全胜。与徐晃交手时,刘封多次通过诈败诱敌,展现了他极高的战术素养。即便如此,曹彰依旧显示出超越刘封的武力,在与刘封对战时,曹彰轻松获胜。 遗憾的是,曹彰在关羽降曹的建安五年还很年轻,不可能与夏侯惇一起并肩作战。许褚和徐晃的不足之处使得曹操不得不另寻他人。假如要以擒羽三人团捕捉关羽,是否该选择夏侯渊和曹仁与夏侯惇联手呢? 熟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读者肯定知道,夏侯渊与曹仁都是极为强悍的将领。夏侯渊曾在定军山遭遇黄忠突袭,虽然最终败北,但他与黄忠的单挑并未落下风。曹仁更是以一己之力对抗过江东的杰出人物,堪称曹操手下的顶级战将。 因此,若在建安五年进行擒羽三人团之战,夏侯惇、曹仁和夏侯渊的联手可能才是最有效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