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略决战,甚至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这场战争的规模也排在前三。这场战斗中,秦国出动了六十万兵力,赵国则投入了四十五万,战场上总兵力超过百万!从战国七雄的总人口来看,长平之战几乎相当于秦赵两国的生死决战。 如此巨大的战役背后,必定有其深刻的背景,这并不是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的冲动之举。因此,在进入长平之战的具体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回答三个关键问题: 1. 为什么是赵国? 2. 为什么是长平? 3. 为什么是赵括? 春秋时期,曾经强盛一时的晋国最终分裂为赵、魏、韩三国,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启。虽然这三国继承了晋国的土地,但各自的资源差距却非常明显。 魏国继承了晋国大部分的富饶土地,包括盐池所在的河东和运城一带,这些地方资源丰富,再加上李悝变法的推动,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之一。韩国的领土虽然较小,但其冶金技术十分先进,制造的武器装备堪称一流,谁都不能小觑。位于中原腹地的韩国,在盟会和战略布局上,常常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相比之下,赵国的起步则较为艰难。作为三兄弟中最北的国家,赵国既没有魏国丰富的土地资源,也缺乏韩国先进的冶金技术。赵国的土地相对偏远,气候严寒,因此被视为苦寒之地。要想扩张,赵国的唯一选择是向东南进发,与齐国和燕国争夺华北平原。因此,赵国的都城从晋阳(现今的太原)迁至地势较为平坦的邯郸。 然而,这样的地理布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赵国北部的代郡与南部的邯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地域差异,这使得南北之间的文化差距也十分明显。太行山的阻隔让南北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困难,导致赵国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与习惯,南北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成为国家稳定的隐患。 幸运的是,赵国迎来了历史上少数几位名将之一——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通常被认为是单纯的军事改革,但其影响远不止于此。赵武灵王通过推行统一的服饰,成功消除了赵国内部的南北文化鸿沟,缓解了地方割据的潜在威胁。赵武灵王强制要求南北贵族和军官都穿上胡服,通过这一外部的改革,赵国内部的矛盾暂时得到了解决。 此外,斗力,还带动了赵国经济的发展。整合南北资源后,赵国在战国后期成为了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强国,并且在与齐国、燕国的斗争中屡获胜利。然而,尽管赵国的实力不断增强,但在资源调配和经济潜力方面,赵国与秦国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时的赵国,犹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虽然有着独门绝技,却缺乏足够的内力支撑。赵国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局部胜利,但面对秦国这种内力深厚的强国,其短板逐渐暴露。 秦国的战略目标依旧是占领中原,并打通崤函古道。随着赵国的崛起,秦国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且不断在外交上施压与试探。最终,在魏冉被驱逐、范雎出任相国后,秦国的战略重点逐渐转向赵国,长平之战的帷幕也就此拉开。 为什么选择长平作为战场?长平不仅是秦国进攻赵国的必经之地,而且背靠太行山,地理位置非常有利。这里的平原地形既能够发挥赵国骑兵的优势,又能有效地抵挡秦国的进攻,为赵国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战略缓冲。 至于赵括,历史对他一直评价不高,常被批评为纸上谈兵。他被视为赵国的失败代表,遭遇了历史的严厉批评。但赵括并非仅仅是个傻子,他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家族背景。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拥有极高的声誉和战功。作为赵奢的儿子,赵括确实在军事上有着较强的家族资源。 然而,赵括的缺点同样显而易见,他过于依赖理论,缺乏实战经验,这也导致了他在长平之战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如此,赵括并非毫无能力,他的失败更多是由于在战场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事实证明,赵括虽然在战术上有不足,但并非外界所说的废物,至少在赵孝成王眼中,他是有资格承担这一重任的。长平之战的结局虽然十分惨痛,但赵括和赵国并非没有应对挑战的能力。历史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复杂的局势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赵括的失败正是这场伟大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长平之战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结束,更是战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接下来的历史,必定会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基础上继续展开。 我是小步,《七雄归一》系列20的更新正在进行。如果你喜欢,别忘了点赞、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