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日本工匠精神”,就来气。
很多人都会满怀崇敬地觉得那是一种挺值得去学习的“大和文化灵魂”
不过,要是你真去查阅历史,就会发现这件事实际上可笑的很。这不是因为什么文化基因有多优良,而仅仅是日本封建社会阶级固化的一个附带结果罢了。
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之间的界限清楚得很,你生在哪个阶层,基本上这辈子就定了。
武士的儿子是武士,木匠的儿子是木匠,做豆腐的儿子还是做豆腐。
与中国有着科举制度不一样,穷人家的孩子读书还可以去当官,而日本那时候压根没有这样的途径。
你想往上爬?
对不起,门都没有!
既然横竖都出不去这个圈子,那怎么办?
底层百姓,只有把手里的这点工作做到极致,做到精细并且出色,才可以在这个圈子里生活得比较体面,甚至在传给下一代的时候,还能留下一些名声这类的。
这就是所谓匠人精神的真相:穷人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别无选择。
你以为那些磨了一辈子刀的老师傅,打了一辈子铁的铁匠,真的从小就梦想着干这个?
恐怕更多是因为父亲是做这个的,成年之后继承了作坊或店铺,没有别的出路,只有把这个做好才能生存下去,做着做着也就习惯了,只能苦中作乐。
但你要问他,如果当年有机会去考个武士,或者有别的更好的出路,他还会选择磨一辈子刀吗?
这答案恐怕不难猜。
事情说到这个点,就有意思了。
如果明朝真能活到今天,监管力度再强一些,那明朝的"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也必然会成为出色的匠人。
因为明朝也搞职业世袭那一套,你爹是什么户,你就得干什么活。
只不过明朝还有科举这条路,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改变命运,所以大家的注意力都在那儿,谁还愿意老老实实当匠人?
但如果把科举这条路堵死,再把职业管控得严严实实,那结果也就是日本那样了。
更讽刺的是,现在绝大部分羡慕匠人精神的人,自己是绝对不肯去吃那个苦、做那个匠人的。
你看那些中国网友,在网上感叹"日本人真敬业"、"日本工匠真了不起"的人,有几个真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个手艺,接下来磨一辈子金属后盖、拧一辈子螺丝的?
没有。
他们都怀着让自己或者自家孩子依靠科举,也就是当下的高考、考研、考公出人头地的念头,接下来反过来去享受那些匠人所提供的优良服务。
至于匠人自己能不能活得好,想不想做举人老爷,那自然不在各位君子的考虑范围内了。
呵呵,人性使然。
你看看半泽直树,就算他不想报仇,他会愿意呆在工厂里做一辈子螺丝吗?
肯定不会。
他削尖了脑袋也要往银行里钻,哪怕在银行里受尽委屈也不回头,为什么?
因为那才是体面的工作,才是有前途的职业。
这就是现实。
所谓匠人精神在现在的日本年轻人眼中基本算是个屁,也正是这个原因。
谁还愿意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过一辈子?
现在的年轻人都想去大企业,想做白领,想赚快钱,谁愿意在小作坊里慢慢磨?
还有些人更天真,居然说这些工匠是因为喜欢才做的。
这种说法和那些说西藏地区天天放牛不上学的孩子"多么自由多么纯朴多么原生态"有什么区别?
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浪漫化想象。
那些现在仍在坚持的匠人,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家族传承、因为生计所迫,才一直做下去的。
你要是搞的是艺术创作也就罢了,那还能说是追求,但如果有更好的出路,你真愿意让你的孩子磨一辈子金属后盖吗?
中国不会学这种匠人精神的,要学也是学硅谷精神、苹果精神。
为什么?
因为时代不一样了。
硅谷精神讲的是创新、是突破、是用技术改变世界;苹果精神讲的是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同时,还要引领潮流、创造需求。
这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东西。
而事实上国家也正是这么做的,产业升级就是要往高端走,往创新走,而不是退回去搞什么职业世袭、阶层固化那一套。
所以说,这些关于匠人精神的故事,看看就好,历史不会开倒车的。
你有钱有闲,就多去享受享受那些传统工艺的精品,以后可能就没有了。
即便有,那也会变成给贵族、给精英阶层享受的高级奢侈品。
你看,英国的管家你们请得起吗?
玛莎拉蒂的真皮座椅,是顶级工匠手工缝制的,你们坐得起吗?
这就是匠人精神的最终归宿:要么消失,要么成为奢侈品的点缀。
说到底,匠人精神这个东西,本质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阶级固化和缺乏社会流动性的结果。
在那个时代,它或许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放到今天这个强调个人发展、社会流动、创新突破的时代,它已经不合时宜了。
不要尊重那些还在坚守传统手艺的匠人吗?不,不是。不要把这种被迫的坚守一提及日本的匠人精神,很多人都会满怀崇敬地觉得那是一种挺值得去学习的文化瑰宝。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更开放、更具活力、更重视创新的精神。
请,国内某些人,不要再去舔日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