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子弟在公元1644年入关,建立了“大清王朝”,之后历经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数代皇帝的苦心经营,天下终于基本安定,期间更有“康乾盛世”这样的鼎盛时期。然后谁又能想到,在这130多年间,四川腹地之中竟有一个“小地方”一直不归满清统治;直到乾隆征讨西藏,此地又成了阻挡清军的“咽喉要地”。最不可思议的是,为了这块地方,乾隆前后三次出兵,竟动用了满清九成兵力和上亿两白银才得以将此地收复。
其实位于四川腹地的这块地方面积并不多,甚至满清时期称不上一个“县”;但就是这么一块“小地方”,统治者不是“汉人”,也不是“女真人”,而是“藏人”土司统治的“大金川”。当年多尔衮率军征伐,四川全境皆平;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志得意满的率军回京,独独留下了这块区域。也许是多尔衮身为大将,自以为偌大的四川金贝踏在脚下,一个小小的“金川”根本不值得一打,日久后金川必定主动归顺。
谁料想,“大金川”地方虽小,其统治者却其极为倔强;尽管一百三十多年过去了,在当地“土司”的领导下,“金川”不仅没有归降大清,而且出乎意料的在满清版图中存活了下来。“大小金川”在四川腹地中历史悠久,甚至称得上“古老”,这里世代生活的都是“藏”、“羌”族人,历史上并不与“满清”同族,而且还有古时的刀兵仇恨。
也是由于“金川”地方太小,在满清数代皇帝的统治下,这里却一直坚持着“独立为政”,甚至可以说基本不与外界接触;正是这个原因,从顺治到乾隆都在忙于国家“大事”,以至于忘记了在自己偌大的版图中竟还存在这么一个“国中之国”。直到乾隆决定平定“西藏”,“金川”成了清军入藏的必经之地,此时乾隆皇帝才想起“金川”竟然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中。
乾隆曾直言“治藏必先治川”,面对“金川”这个小地方,乾隆起初是不屑于动刀兵的;于是就派出四川总督入“大金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降。但土司“莎罗奔”却一直无视四川总督,甚至觉得“总督”官太小,根本不配于自己“谈判”,更不配做“调和”人。
乾隆帝面对“莎罗奔”屡生事端终于忍无可忍,在公元1947年派出四川总督、云南总督和军机大臣率领3万大军攻打“金川”。乾隆本想“金川”这小地方面对3万大军,一走一过之下战斗就结束了,然后大军再趁势进攻西藏。谁料想“金川”藏人依托地理优势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不仅耗费了清军两千万两白银,最后竟然还打败了这数万大军。
乾隆皇帝生性傲慢,在他统治的数十年中,大军南征北战,所到之处尽皆称臣;今天自己数万大军竟然没能拿下“金川”这小地方,还落了个大败而回。乾隆皇帝认为此败是对自己的羞辱,盛怒之下即刻将领兵的“四川总督”、“云南总督”和那位“军机大臣”推出午门斩首;但之后的二十四年中,乾隆却没再派兵攻打“大金川”。
一方面“金川”一战伤了清军元气,数千万两白银和数万精兵的损失的确让乾隆皇帝很忌惮;另一方面,当时已是“康乾盛世”的末期,乾隆皇帝带头奢侈享乐,清廷上下奢靡之风大气,这也致使大清王朝外强中干,清军战力虚弱,国库空虚无钱之下,“金川”这才得以继续保全。
但到了乾隆36年,乾隆皇帝终于又想起了“金川”,并再次组织大军攻打。清军与“金川”土司族人在“木果木”对峙整整三个月,结果数十万大军不仅没能取得胜利,反倒主将“温福”战死。这一次惨败彻底激怒了乾隆皇帝,不仅在全国抽调精兵,还派出了清廷负有盛名的猛将“阿桂”亲自担任主将。
大将“阿桂”在清廷朝野中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正宗的满清“正蓝旗”人,后因平定新疆中战功卓著,破格抬升为“正白旗”。阿桂率统大军,运筹决策,深的乾隆器重;“阿桂”定伊犁、讨缅甸,战功赫赫,堪称乾隆统治时期少有的重臣之一。
尽管“阿桂”身经百战,但与“大金川”土司族人的交战中竟也屡屡受挫。于是“阿桂”改变一味进攻的策略,开始命重兵包围“金川”,想困死“金川”城中藏、羌族人。结果“金川”之战就变成了漫长的持久战,虽然“阿桂”围困“金川”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付出的代价是损失数万精兵,空耗饷银九千万两。
“金川”最终得以收复,但前后三战金川,清军可谓损失惨重;乾隆为“金川”调集了当时全国九层的兵力,仅是“饷银”就耗费了上亿两白银,前后历经29年漫长岁月。不仅如此,“金川”名义上被清军征服,实则仍以“土司”统治;清军从此也再没与“金川”有过交集,这一结果直到清朝灭亡。
乾隆晚年自称为“十全老人”,其著名的“十全武功”中“金川之战”肯定是不在其列的;这应该是乾隆帝统治时期最大的“耻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