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剧,自开播以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笔者也是其中之一。所以笔者就想通过自己的文字,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者对这部剧的个人看法,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牌子买田,为何触犯了禁忌?
在改稻为桑的国策推行以后,由于严世藩执意要以淹毁浙江百姓的田地为代价来推行改稻为桑,不过由于胡宗宪的正确决断,所以最后只有建德、淳安百姓的田地被淹毁了。
自古以来,但凡百姓受灾,政府总要出面救济,明朝也是如此。浙江政府很快就组织赈济灾民,但是问题在于储存的赈灾粮不足以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如果想让老百姓活下去,还需要很大一笔赈灾粮,粮食从哪里来,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时候,高翰文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针,意思是说通过用粮食来购买灾民的田地,然后再种上桑苗,实现救人与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两个目的。高翰文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在推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小的偏差。
新任浙江巡抚郑泌昌和布政使何茂才,他们两个人为了自己能够从这件事情当中顺利脱身,决定贱买百姓的田地。由于害怕受到海瑞等人的阻挠,他们又想出了一条计策,决定勾结当地富商沈一石,以织造局的名义拉着粮食,去到受灾的两个县购买田地。
他们贱买百姓的田地,为了从中捞利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可是为什么一定要让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购买田地呢?他们又为什么认定只要是打着织造局的牌子,海瑞又不敢阻拦呢?
其实这一点主要是因为牵扯到了皇帝。管理织造局是皇宫里派到地方的太监,而太监代表的又是皇帝,也就是说织造局背后的实际掌权者是嘉靖皇帝,他是嘉靖帝的一个敛财工具。那么如果打着织造局的名义去买田,意思就是代表着嘉靖皇帝去做这件事,而皇帝的旨意,谁又敢违抗呢?所以他们才想出了这么一个伎俩。
沈一石就这么带着上百艘粮船,每艘穿上又挂着象征织造局的灯笼,浩大的船队向着淳安县驶去。这么大的事情当然是瞒不住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四面八方,传到了嘉靖皇帝那里,传到了裕王那里,传到了严嵩那里。
听到这个消息,所有的人都震动了。特别是处于权力中枢的嘉靖帝,实在是怒不可遏,痛斥了严嵩父子一顿。裕王一行人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马上开始密谋反严。即使是身为知县的海瑞,知道真相以后,也明白事情真的闹大了。
皇权之下,事无大小
为什么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却引发了自上到下这么大的震动呢?其实本质上很简单,因为牵扯到了皇帝。在封建社会,皇帝作为极权社会的绝对中心,拥有对一切事情的决定权。所以一件事情只要和皇帝扯上关系,那就不会简单到哪里去。
嘉靖皇帝又自诩为万民的君父,时刻操心每一位子民的生死,自己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完全是把自己当成一位明君来看待。所以嘉靖皇帝绝对不允许有人打着自己的旗号去贱买百姓的土地,因为这种行为在老百姓看来,是皇帝不仁,不体恤民心。长此以往,自己的名声就坏了,又怎么能够称得上一位明君呢?
所以沈一石的这种行为完全是触犯了嘉靖皇帝的逆鳞,相当于把嘉靖皇帝往自己最不愿意走的路上去逼。把他逼成一个不受百姓爱戴,受人唾弃的皇帝。在嘉靖皇帝看来,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谁这么干了,他就要杀谁的头。
严嵩、裕王等人,自然是深知嘉靖皇帝的心思,所以他们才会表现得如此震惊。
而身为当事人的沈一石,他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积累万贯家财,其个人能力非常强,他怎会不知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背后还有一个原因。至于什么原因,下次再讲。
今天给大家讲解的大明王朝1566到这里就结束啦,喜欢这部剧的朋友欢迎点个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