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当面对病痛时,尤其是癌症晚期,治疗的渴望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即使生命之火即将熄灭,许多人依然愿意尽一切可能去延续一天的生命,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欲望是如此强烈。对于身处权力巅峰的皇帝而言,这种渴望似乎更加急迫,他们希望能够逃避衰老与死亡的束缚,求得长生不老的道路。这种情况在历史长河中屡屡可见,诸多帝王都在寻求不死之法。然而,在这种追求不朽的众多帝王中,汉高祖刘邦的态度则显得尤为特殊。在他的晚年,刘邦遭遇了严重的疾病,原本可以治愈的病症,却因他的拒绝而无法得到救治。
公元前195年,刘邦的旧伤复发,病情变得十分严峻。这是他在与项羽决战期间所留下的箭伤,随着岁月的流逝,加上他年事已高,始终未能彻底康复。在讨伐叛乱者英布的过程中,刘邦再次遭遇了同一部位的箭伤。在得知刘邦病重后,他的妻子吕后不遗余力地寻访名医,最终找到了那位可以治愈刘邦的医生。然而,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欣然接受治疗,但刘邦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愤怒地将这位医生赶走。
那么,刘邦为何会选择放弃治疗呢?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有着清晰的记录。他提到刘邦曾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按照现代人的理解,这句话传递的意思是:我的生死由天命决定,哪怕是神医扁鹊也无能为力。整件事的结果非但没有让刘邦获得老天的眷顾,反而很快因病去世。这一选择让人深感惋惜。
进一步分析司马迁给出的这一解释,现代人往往难以理解。这样的观点或许能够迷惑一些不懂事理的百姓,但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历经无数风波的刘邦怎么可能会抱有这样的看法?明知病情有治却选择放弃救治,把命运交给虚无缥缈的天命,人们不得不怀疑他的智慧与勇气。如果刘邦真是如此无能之辈,如何能成功打败强敌项羽,赢得楚汉之战的辉煌胜利呢?
司马迁给出这番论述,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从刘邦出生之日起,司马迁便为其构建了一幅传奇的画卷,昭示着“刘邦并非凡人”。他出生时的雷电交加,一条蛟龙趴在母亲身上,左腿上的七十二个黑痣,居住地上空常有“龙”的现身,甚至有着斩白蛇起义的历史事件。司马迁以详尽的笔触,成功将刘邦塑造成了一位近乎“神”的存在。
然而,随着刘邦年岁的增高,离死亡越来越近,问题便随之出现。“神”是不能轻易死去的,或许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因为病痛而辞世。因此,司马迁苦思冥想,最终给出了这样一个看似符合逻辑的答案,恰如其分地契合了他在作品中为刘邦所设定的“人设”。通过这种方式,他有效地维系了刘邦的传奇形象和其在历史上的不可磨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