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入关之前,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种种限制,清军的主要武器装备仍以传统冷兵器为主。这些武器包括弓箭、长矛以及各种类型的刀剑和盾牌,火器在军队中的应用极为有限。在所拥有的火器中,大多数都是清军在与明军作战时缴获的,而被称作“鸟枪”的火绳枪数量之少,更是可怜。而后,随着大清的入关进程,火绳枪的装备率开始稳步上升,逐渐为清军所重视和规范。
进入顺治五年(1648年),大清建立了专门的火器部队,标志着清军火器装备的初步系统化。到了康熙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战术理念的更新,军队中的火器数量不断增加。这个时期的武器使用情况也从以冷兵器为主,向冷热武器并用的模式发展,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作战形态。直至雍正年间,火器的使用比例愈加突出,甚至在一些特定的部队中,火器开始占据主要地位,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长刀和长矛等冷兵器。但尽管火器的种类繁多,然而制式却并不统一,各种型号的火器如三眼铳、喷筒、手铳以及鸟铳等层出不穷,造成了武器使用上的一些混乱。
关于清朝武器的形象描绘,不妨提到郎世宁所创作的《持矛荡寇图》。这幅画极具写实性,描绘了清朝将领阿玉锡的英武形态。他本为蒙古准噶尔部的将领,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投诚于大清。在平叛战役中,他屡次打下胜仗,因而受到了朝廷的恩宠,光荣地聘请到朝廷御用画师为其画像。从画中可以看出,他手持长矛,身后背着一支火绳枪,腰间还挂着弓箭,十分体现出清军冷热武器混用的战斗策略。当时的兵部要求马军中的弓箭手必须学习枪棒技巧,而步军中的弓箭手则需掌握扁刀之术,这显示出清军在战斗中对武器多样化使用的重视。
在雍正皇帝统治期间,他对军队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武器的装备混乱无章,便责成兵部提出整改措施。经过一番详细分析,兵部向皇帝上奏建议,决定淘汰除火绳鸟枪以外的所有旧式火器,并将火绳鸟枪规范为制式装备,设定合理的装备比例:内陆部队的鸟枪装备率定为30%,而对于形势复杂的沿海地区,鸟枪装备率则提高至40%。雍正皇帝对此方案极为满意,随即发布诏书,要求兵部着手实施。然而在地方执行时,实际情况与朝廷的指令却出现了一些差异,火枪兵的比例有了显著的提升。
根据历史记录,不同省份的兵种占比情况大致如下:在沿海省份中,广东的鸟枪兵占比达到50%,炮兵10%,刀牌兵10%,弓箭兵30%;福建则是鸟枪兵50%,炮兵5%,大刀兵10%,刀牌兵5%,马军弓箭手20%,步军弓箭手10%;浙江的鸟枪兵占比为40%,刀牌兵10%,长矛兵5%,炮兵5%,扁刀兵10%,而弓箭兵占30%;山东的鸟枪兵也达到50%,弓箭兵30%,刀牌兵和长矛兵各占10%。在边疆的云南,鸟枪兵占60%,炮兵10%,刀牌兵和弓箭兵各占10% ; 内陆的山西则是鸟枪兵40%,倒牌、弓箭以及炮兵合计占60%。而直隶、河南、江西、陕西、四川等地则与之前的兵种组成为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清朝初期到乾隆年间,虽然清军的武器在某种程度上尚未落后,甚至在对外拓展及内部平叛的作战中取得了不错的胜利,但随着清朝后期政治的腐败以及封建制度的落后,军备建设逐渐松弛起来,导致清军的武器装备与时代的发展开始拉开距离,最终成为影响其战斗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