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自古由将士拼杀得来,但真正坐上皇位的帝王,却往往不愿功臣继续显赫。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如此,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亦然。刘邦虽以“约法三章”开国,但对功臣并不宽厚:韩信被吕后设局杀害,樊哙虽为连襟,却在刘邦临终时被命人秘密铲除。朱元璋更是疑心极重,早年一同打天下的“老兄弟”,最终能得以善终的,屈指可数。由此可见,帝王心术常在权力与猜忌之间摇摆。
然而,并非所有皇帝都如此冷酷。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待功臣宽厚有加,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大都得以安享荣华,时常同皇帝把酒言欢,甚至醉后随意倒卧而眠,毫无顾忌。唐太宗李世民虽也能奖掖功臣,却远不如刘秀那般从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虽列名青史,但其中的张亮、侯君集却因罪名被押赴刑场,家产亦被抄没,可见“宠信”与“猜忌”仅一线之隔。
郧国公张亮,或许在今日不算家喻户晓,但他竟也是瓦岗军旧部。早在隋末大业年间,张亮追随李密攻占荥阳、汴地,虽一度不得重用,却因告发军中叛乱而获任“骠骑将军”。此后随李勣归唐,被授郑州刺史。张亮最终却因“义儿五百人”之事而遭唐太宗疑忌,被以谋反之名处死。李世民事后虽承认错杀,但并未为其昭雪,只是提升了曾替张亮辩护的李道裕。由此可见,皇帝一旦心存猜疑,即便悔悟,亦不会真正挽回。
与张亮同为瓦岗旧部的还有李勣、程咬金、魏征等人。李世民对他们的态度,既倚重其才,又戒备其心。魏征因直言敢谏而著称,却曾屡次被视为心腹大患。李世民甚至一度毁婚约、推碑石,以示不悦。可以说,他对魏征的使用,更像是树立“贤臣敢谏”的政治姿态,而非真心托付。李勣则更复杂,早年辗转于翟让、李密、窦建德之间,虽最终归唐,却一直被李世民忌惮。临终时,太宗甚至告诫太子李治必须防范李勣,这正说明彼此从未有真正的信任。
程咬金虽粗豪直率,早年更曾劝李世民尽早应对太子之争,但他依旧没能留在长安,被多次外放为地方都督。秦琼的境遇则截然不同。名列瓦岗旧将的他,在李世民登基后却“病倒”十二年,稳坐左武卫大将军之位。有人以为是因身体不支,然细读史书可知,他在玄武门之变后仍然英勇无比。李世民将他留在京城,或许正是为了保有一支绝对可靠的亲军力量,关键时刻能稳住皇权。尉迟敬德被外放,秦琼却长驻京畿,这种差别背后,实则暗藏帝王的心机。
纵观唐初瓦岗系的五位大员:张亮死于猜忌,魏征表面受用实则不安,李勣被防如寇仇,程咬金东征西调,唯有秦琼长伴君侧。此一对比,不仅反映出李世民用人之复杂,更让后人深思:帝王在权力面前,到底真正信赖谁?而秦琼长期“病中在朝”的安排,是否预示他是太宗心中最后的底牌?这也正是唐初功臣与皇权之间最耐人寻味的隐秘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