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翻《唐摭言》这类史料,越看越觉得唐朝考生跟咱们现在备考的孩子,简直是跨时空 “卷友”。就说白居易吧,我原先只知道他诗写得好,后来查资料才发现,这哥们儿妥妥是科举界的 “押题狠人”。
他准备吏部铨选那阵儿,对着判词写作犯愁 —— 就是考你怎么写官府文书判语,这玩意儿没模板真不行。结果他干脆自己给自己出题,左手写题干,右手写答案,硬生生攒出一百道模拟题,也就是后来传疯了的《百道判》。现在学生抢《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那会儿考生估计得抄白居易的判词当 “秘卷”。更绝的是考制科(比常科难的特殊考试)前,他躲在华阳观里,琢磨了七十五道策论,从边境防御到民间养老都覆盖了,你猜怎么着?后来还真考中了!这押题准头,放现在高低得成 “网红讲师”。
其实吧,唐朝考生熬夜比咱们苦多了。那会儿没电灯,全靠油灯,我看史料里提过,有考生为了赶进度,一晚上能点完半盏灯油 —— 那灯油味多呛啊,第二天眼睛熬得跟兔子似的,估计那会儿药铺的明目丸都不够卖。白居易自己也写过 “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想想那场景:寒冬腊月,裹着打补丁的棉袄,就着昏黄的灯光写策论,手冻得握不住笔,还得哈气暖一暖,比现在开空调刷题难多了。
要说考试内容,也折腾人。明经科考帖经,我记得《通典》里说过,考官专挑《礼记》《尚书》里冷僻的段落,有时候故意把句子拦腰截断,前后就剩几个 “之乎者也”,让你填中间的字。这哪儿是填空啊,简直是 “找茬”,不熬夜把经书背到滚瓜烂熟,根本扛不住。进士科更难,诗赋占大头,还得是五言律诗,韵脚、对仗都有讲究。难怪考生都揣着诗稿找名人点评,比如白居易找顾况,这其实就是 “押题技巧”—— 摸清考官喜欢的文风,总比瞎写强。
不过别以为押题就稳了。那会儿录取率低得吓人,一百个考生里能中举的也就一两个,有时候甚至更少。李商隐考了四次才中,气得写 “忍剪凌云一寸心” 吐槽考官;韩愈更惨,考了四次进士才及第,估计那些年的灯油没少烧。
想想也是,那时候没网课没题库,想押题全靠翻历年考题、听朝堂时政。白居易能写出《策林》那种 “押题密卷”,背后不知道掉了多少头发。他十年间三次登科,这付出,比现在考公考研还拼。
你们说,那些唐朝考生熬夜刷题时,会不会也跟现在学生一样,对着油灯念叨 “考的都会,蒙的都对”?反正我觉得,不管哪个时代,想靠考试改命,都得下真功夫。咱们现在有台灯有暖气,真该偷着乐了。
话说回来,你们当年备考时,有没有过 “押题押到沾沾自喜,结果考场上懵了” 的事儿?评论区跟我唠唠,让我也乐呵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