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这一决定在后世看来似乎成了他最终走向乌江自刎的根源。但若站在当时项羽的角度去理解,却又并非简单的愚蠢,而是有其必然性。项羽出身楚地贵族,从小便受到以勇武、气节为核心的价值观熏陶。他认为战争应当是堂堂正正的对决,靠阴谋诡计或者暗杀等“下三滥”的手段来解决对手,是违背“武德”的行为,不仅他难以接受,甚至会感到鄙夷。鸿门宴虽然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但对项羽来说却是与其价值体系格格不入的选择,他内心自然充满抵触。
回顾项羽此前的战绩,在巨鹿之战中,他以破釜沉舟之势,亲自率领军队与秦将章邯的四十万大军血战到底,硬碰硬取得大胜。这种光明磊落的胜利,才是他理想中真正的英雄气概。相比之下,鸿门宴若暗中杀掉刘邦,就显得手段不光彩。因而,他选择放走刘邦,既是出于内心的坚持,也是其个性使然。事后虽被证明是大错,但在当时却无可厚非。
更何况,放走刘邦后,项羽仍然长期保持对刘邦的压倒性优势。刘邦屡次被打得溃不成军,不得不四处逃亡,甚至不惜牺牲亲骨肉以求自保,或用陈平的计策以美人贿敌。可见在这段时间里,项羽几乎完全占据上风。真正改变楚汉格局的,不是刘邦的个人能力,而是韩信的横空出世。正是韩信接连出奇制胜,让项羽逐渐陷入被动,最终走向绝境。因此,可以说,韩信才是项羽的真正克星。
项羽在关键时刻没能识人用人,这是导致他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韩信最初也投奔过项羽,但并未受到重用。项羽虽让他担任过执戟郎中,算是贴身侍从或初级参谋,但对于韩信提出的战略建议,基本不予理会。项羽自恃勇武,惯于凭借个人威势和直接对抗取胜,对韩信这种文韬武略并存的“反差型”人才缺乏重视。久而久之,韩信对项羽心生失望,转而投奔刘邦。可以说,项羽放弃韩信,与鸿门宴放走刘邦一样,都是致命的战略失误。
韩信在刘邦阵营最初同样并不受待见,甚至一度被降为管粮的小吏,还险些被处斩。然而,正是他那种身处困境仍能展现出的不凡见识,让夏侯婴、萧何等人眼前一亮。萧何尤为敏锐,察觉到韩信不仅有谋略,更熟悉项羽集团的军事长处与短板,这正是刘邦阵营最缺少的资源。于是他不惜“月下追韩信”,强烈推荐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刘邦在权衡之下,也意识到韩信能作为一条“鲶鱼”,搅动已逐渐沉闷的丰沛集团旧部,最终破格提拔韩信,使其发挥出无与伦比的军事才华。
韩信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才华出众,更在于他对项羽及其将领们的熟悉和研究。比如龙且之败,便是韩信深谙对手用兵习惯,因而设计出克制战术,打得对方措手不及。正因如此,韩信的战法常常不拘一格,既能正面硬拼,也能用奇谋制胜。项羽在韩信面前屡遭打击,最终被一步步逼入绝境。
综上所述,项羽放走刘邦固然是战略错误,但真正让他失去天下的,是轻视韩信、弃用韩信。刘邦能夺得天下,也不仅靠自身的果断和手段,更是因为萧何慧眼识人,慧眼发现并举荐了韩信这一“雪中送炭”的人物。楚汉争霸的最终走向,正是在这种多方博弈与识人用人的差异中逐渐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