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兴起,是由朱元璋这位出身贫苦农民的领袖开启的。朱元璋来自基层社会,在那个等级森严、压迫极深的封建框架中,他一度只是最普通的劳作群体的一员。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平常的命运,他凭借过人的眼力和坚韧的意志,走上了考取进士的道路,并具备带领民众反抗元朝暴政的能力。他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动乱、组织北方对匈奴的军事行动,逐步奠定了统一的基础。由于出身卑微,他对贪官污吏格外痛恨,因此在位期间强调吏治清明,常亲自下田劳作,巡视田埂、检查水利,推动农业生产的同时减轻苛捐徭役,试图让百姓的生活好转。然而,建国之后对功臣们的处置却并不避讳,陆续出现对开国功臣的清算甚至坑杀的事件,这在后来被历史广为诟病。
明初,朱元璋对有功之臣大张旗鼓地赐予奖赏,并模仿前朝制度,设立了若干“免死金牌”,分赐给一些重要的功臣或亲信成员。此类“免死金牌”在古代多朝并不罕见,其表面的作用是让持牌者在理论上不被他人随意杀害,甚至连皇帝也不能轻易动手。但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即便手持这类象征性金牌,若皇帝决意处置某人,依旧能找到借口将其处死,且往往可以堂而皇之地执行。金牌的威慑力,虽有一定意义,但并不足以真正保障持牌者的性命,权力的博弈仍然以政治需要为主导。
其中,除了几位兄弟之外,开国功臣李善长也在这一政策框架之内受到了赐牌的照应。随着朱元璋巩固江山,这些曾经的功臣权势逐步抬升,反而越来越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私下结党营私、互相勾结,对皇权形成隐约的挑战。朱元璋意识到若任由他们坐大,必会成为威胁帝位的根源。因此他逐步以贪污、谋反等罪名对他们进行抄家、灭族等惩处,甚至因此铺陈出大规模的处死 cascades。仅贪污一项罪名,便有数以万计的人被处死。这段历史让人看到,权力在巩固过程中的冷酷与无情,甚至会让曾经的功臣在帝国初期的风浪中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李善长后来卷入胡惟庸案,整個家族因此被牵连并遭到灭门。临死前他向皇帝求饶,竟取出曾经赐给自己的免死金牌来证明自己。没想到朱元璋却冷笑着强调牌上还有字未解读清楚,语气里透出不可动摇的威严。他让李善长再看看牌面,宣称:“你先看清楚,这上面还有9个字呢!”李善长仔细端详,终于看清了牌面所写的“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这几个字。顿时脸色发白,明白自己已无路可退,最终还是被以谋反之名处死,家族也同命俱灭。这一幕成为后世对皇权与“免死金牌”矛盾最直观的注解——在没有触及皇权根本的大罪前提下,所谓的“免死”不过是权力斗争中的一道障眼法;一旦涉及对君权的威胁,金牌再神圣也抵不过皇帝的命令。
以下是网友的评论,供读者思考:
- @喝点今年第三年说:“开国功臣功绩确实伟大,但功高盖主的风险一直存在。若不低调做人,终究会被皇权视作威胁。”
- @喝点酒咖啡则表示:“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确实够狠,在位期间死的人不少,有些是病死的,但背后是否与他相关,也难以说清。”
功臣在临死前拿出免死金牌的情节,反映出历史上“免死牌”仍有一定的象征性效用,但在涉及皇权安全与政治清算时,往往显得无力。对上述历史事件,读者不妨结合当时的制度背景与政治生态,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评析。
(版权声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